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论多元智能在对外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2020-02-19 16:50:13  

摘 要

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年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处处可见中国身影,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就近几年来看,不论是出于工作需要或是个人兴趣,汉语已然成为许多国家二语学习的热门选择,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甚至某些国家已经将汉语列入必修课程。随着“汉语热”大潮而来的不只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收益,还有着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施教者教学技能、汉语教师数量缺口等一系列问题对汉语教学造成的诸多难点。

本文将以笔者亲身体验为基础,运用调查分析的方式方法,就如何将西方教育界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对外汉语课堂融合,以及其将会取得怎样的成效,是否能与传统教学法相和达成教学最优解等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探索高效的、能够促进真正“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手段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儿童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拼图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基于项目的教学

ABSTRACT

Nowadays, a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n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s improving year by year, China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re not comparable. In recent years, whether for work or personal interest, Chinese has become a popular choic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many countries. Some countries have even made Chinese compulsory. With the tide of "Chinese fever" comes not only the benefit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but also many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teaching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eaching skills of teachers and the shortage of Chinese teacher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s how the western popular education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it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 wh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nd it will be, whether to the optimal soluti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nd other issues to discuss, to explore effective and can promote real "meaningful learning" contribut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第一章 绪论

1.1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概述及选题缘由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主要有语言知识、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等几个大方向。对大多数将汉语作为二语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够使用汉语进行社交活动即口语表达、沟通交流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目的。因此语言知识的教学受众是最广泛的,业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也是最多的。至于中国文学,若要对其做研究,必要具备高阶的语言知识储备以及娴熟老练的“中国思维”,因此中国文学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少数外国语言研究者、教育专家和文化学者,关于这一方向本文暂不做分析。再者是中华文化部分,笔者以为这部分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较大难点。近年来,尽管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仍然有不重视文化教学、不结合语言或不做对比教学的填鸭式、孤立式教学现象存在。不可否认的是,要想熟练地运用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化方面同等重要,且二者必须相辅相和,融会贯通;是否能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圈子,其要素不仅是“能交流、会沟通”,还要具备对这一社会所扎根的文化土壤“感同身受”的情感能力。

笔者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赴西班牙学习并在私立学校MIRASUR进行为期7个月的汉语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在课程设置中,文化相关教学占比不在少数,但依然存在学生不能理解运用、不能与其已有的认知框架建立联系的情况。即文化教学课堂缺乏促使学生达成“有意义学习”的能力,无法让中华文化“走进生活”,更罔谈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了。其实不仅是文化教学部分,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下面列举笔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其中一个实例。一位来自于拉美的十岁儿童,该生一直在西班牙学习汉语,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作为必修课程的汉语教学,目前能够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一些关于日常问题的作答,但是只限于其已学过的主题。在我们的教习过程中时常存在难点,就其中一个来讲——中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称呼:姑姑、阿姨、叔叔、伯伯等,这于他是个难以理解且无实际情景意义的知识点——因为在其本国生活,完全用不到这些称谓,况且与其母语中对于家庭成员的简单统一的称呼完全无法匹配。这导致了该生在考试中回答涉及家庭成员的写作题目时遭遇滑铁卢,同时在口语方面也无法有逻辑、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找到解决该生这一问题的方法,笔者询问了另一位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发现他对于中国式家庭关系十分清楚,对他母语中并不存在的许多称呼也甚为了解。继而了解到,他掌握这些词汇的课堂并不在学校,而在社会——通过去中国同学家里过年,跟着同学“拜年、走亲戚”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这些称呼及关系。这一教学事例不仅说明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等重要,更加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在事例中以拉美学生为代表的处于非中文环境中的教学对象和以留学中国的学生为代表的沉浸在中文环境中的教学对象之间为何有这般差异?差异的产生是否只因语言情境的缺失?我们又该运用何种理论、何种方法来缩小差异,解决此类问题?

除了文化课堂的问题,在西班牙学习的实践经历使笔者感受到了中国与欧洲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相较之下欧洲的课堂更加“自由”和个性化,家长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与综合素养。大多数西班牙人选择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由都很实际:准备到中国旅游、认识新的朋友、当汉语老师甚至是为了看懂没有西语字幕的中文电影。因此,他们没有过负的学习压力,单纯依靠动机学习,这对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方法的要求便更高。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多元智能理论是西班牙籍汉语教师惯用的指导理念,他们相信多元智能是目前教学法中的最优者,但笔者以为多元智能理论纵然有其长处,但应用在汉语教学中仍存在不少弊病,不可一味贯彻。以下,笔者将就这一作为西方主流教学指导理论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展开论述,探究其在汉语课堂中究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1.2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Binet.Alfied(1857-1911)设计的智力测试开始,人类也踏上了对于自身认知能力本质的探索征程。1916年,“智商”的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首次明确提出,引发了心理学界的震动,随着之后的相关深入研究,部分学家意识到可以数计量的智商并非人类认知能力的全貌。在1935年,亚历山大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强调人类智力受到心理、情感、兴趣、记忆力、想象力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约,智力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共同作用体。这一观点与多元智能理论有重合之处,可以看做是多元智能的萌芽版本,但令人惋惜的是“非智力因素”并未在当时引起过多关注。到了70年代,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一元智力是无法揭示人类认识本质的狭隘定义,便纷纷着手研究。其中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Stenberg教授的研究成果“三元理论”,至此人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类认知能力是复杂多元化的。直到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育研究院发起“零点项目”,由百余名著名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家参与研究,先后在幼儿园、小学直到高等教育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发布了多本著作,耗资巨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他参与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型,《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在1983年问世,这远不是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真相的准确解答,但经过后来的实践验证,发现多元智能是目前为止最为符合人思维运转、最能顺应人学习过程的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后,国内外诸多教育界学者对多元智能与教学法的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1996)等人在他们共同发表的文章Teaching amp;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分析了几类学生的学习风格,并系统地讲述了使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听、说、读、写几项技能的训练成效,并强调了积极的情感、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David Lazear(1999)在Eight Ways of Teaching: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K-College一文中分别从八种不同智能类型的角度出发分别列举了其具体的课堂活动应用情况,强调多元智能与教学结合的优势。土耳其塞尔丘克大学的GÖkhan BAŞ和Ömer BEYHAN(2010)两人在Effect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upported project-based 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levels and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lesson一文旨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及传统外语教学环境对学生成绩和对英语课的态度的影响。该研究于2009至2010年间在土耳其Nigde的Karatli Sehit Yilmaz小学展开实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在学生态度的积极发展中更为有效,受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支持的基于项目的教学的学生比传统教学法教育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动机水平和更好的学习成绩。

国内当下已有多篇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多元智能在课堂应用方面的文章,例如重庆大学陈赵清(2018)的文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汉语主题活动实践研究——以泰国肯马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多元智能应用于汉语主题教学的具体情况,为多元智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分析。提供张秀梅(2006)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二语学习中提倡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并有所体会,这与传统教学法截然不同,是教育心理学取得的卓越成果。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毫无破绽的绝对权威,裴新宁和张桂春(2001)在讨论题为“多元智力”的博士论文的论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发表总结性观点,其中不仅表示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可,还提到几点有关多元智能研究的疑虑,如“过分强调深入分析‘多元智力’会导致理论的片面深化和智力概念的泛化。”[1]诸如此类的反思,也正是笔者在实践经验中有所体会的,多元智能教学法即使取得了其他教学法未能达到的成效,但一定不能被“奉入神坛”、过分追捧,它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学校培养重心缺失和学生发展极端化的后果。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外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不在少数,众说纷纭。本研究从实践体验角度出发,试图客观地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概况以及其在对外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为今后有意研究或使用该理论指导教学人士提供参考。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

本章将就理论的背景、内容、影响、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对本研究核心内容——多元智能理论的讨论。

2.1理论背景及在中外教育界中的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是时势造物,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零点方案”和“人类潜能研究”两个项目推动了不仅Howard Gardner(加德纳)走上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道路,更催生了对西方教育界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加德纳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德裔犹太移民,这位备受推崇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出身并不与他的声望那般相称,但他的学术生涯却十分出彩:加德纳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而后在伦敦经济学院深造,28岁取得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心理学博士学位,而后在哈佛教育研究学院留任教授,并着手主持“零点项目”,此时多元智能理论初现端倪。加德纳自小酷爱音乐尤其是钢琴艺术,笔者私以为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成功问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对艺术的偏执使他近乎急切地想要证明这个他所热爱的领域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却从未为人关注的影响力和地位。加德纳的前期著作多与艺术相关,他从全新的角度出发诠释了艺术与人类大脑、智力潜能之间的关系,后来经过大量关于人类智力和潜能的实验(例如研究大脑受到损伤的病人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测验神童的IQ、对比分析心智不全的人和正常人的认知过程等),在1983年,加德纳终于构建出了多元智能的全貌——《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问世,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教学法改革和心理学方向上的思辨在西方世界甚至全球范围内成为时下热议的浪潮。

但或许是因为崇拜艺术殿堂的加德纳本人是个“浪漫的理论家”,他所拥有的敏锐而丰富的感性思维使得初出茅庐的多元智能理论缺乏一整套严谨的假设、推演和证明的过程,这一理论还不完全成熟,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的标准;反而更加像是加德纳对未来教育的构想或假说。时至今日,多元智能理论依然存在“硬伤”,但经过三十余年世界众多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分析和完善,已经逐渐蜕变成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如今,欧美学界已经孕育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以多元智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广为流行。就笔者所在的欧洲国家来看,凡是国内被公认为“顶尖”的或被称为西班牙教育先锋(尤其是选定汉语作为二语课程教学)的学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多元智能理论忠实的信奉者,而许多“中流”学校也在逐步进入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以笔者的实习学校为例,从初小(幼儿园升小学的过渡年级)、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均围绕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程活动设计、反馈和评量。在国内,港台地区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要优于大陆,港台许多学校已将其作为重要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当中。反观大陆,自从《多元智能论》发表以来,我国对多元智能的研究才开始,国家先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了教育实验区,多元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在尚未成熟,而结合对外汉语教育更是萌发阶段。但也不乏乐观的情况,近两年来,多元智能在大陆的幼儿、小学等初段教育中正呈现繁荣之势,说明国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家长及教育者们已经受到多元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浪潮的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愈加开放、愈加包容。

2.2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主要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理念的影响。

2.2.1理论基本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智力(能)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元的、单维度的,智力水平是可被测量的。而加德纳推翻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在分析、处理问题时需要同时运用多种能力(智能),各种能力(智能)在同一个体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而这种不均衡在不同个体上又是不同的。例如音乐家和建筑师在看问题或是学习时所调动的智能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认知过程以音乐智能为主,后者则以视觉空间智能为主,再分别辅以其他智能。

关于智能的类别或是说性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中,加德纳归纳出了九种常见的智力要素,也就是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九种各自独立的智能:

  1. 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一智能上表现比较突出的人通常对声音、语言和文字意义具有异于他人的理解力,以诗人、记者为代表。
  2. 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创作和辨别节奏、音高和音色的能力。拥有较强音乐智能的人,能够鉴赏音乐的不同表达形式。比如:作曲家、音乐家。
  3.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主要指具有辨别逻辑或数的类型的敏锐力和能够对未清楚的问题作出相应逻辑关系通顺的推理的能力。比如:科学家、数学家。
  4.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能够精确地觉察视觉空间世界,且对最初的知觉能够予以转换的能力,一般拥有这项智能的人多是“依靠眼睛”来学习,图画、立体图形、动态视频等能够加速其理解、吸收的过程。航海家、陶艺家为代表。
  5. 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具有能够很好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巧妙地处理物体的能力。如,舞蹈家和运动员。
  6. 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接近自己情感和区别不同情感的能力,且能利用它们来引导行为;自省智能与个人的优缺点、欲望和知识结构有关,具有这一智能的人往往有详细且精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
  7. 人际交往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能适当辨别和反应出他人情绪、性情 、动机和欲望的能力。这类人能够很好地和他人交流、善于调节自己与同伴或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矛盾、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组织协调能力很强,适合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学习。如,心理治疗师、销售员。
  8. 自然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例如博物学家,对自然物体(如植物和动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使用感官分辨出细微的差别。

以上所述八种智能在社会背景、教育环境、性格等条件的作用下排列组合,共同构建的“智力”。

2.2.2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系统十分庞杂,其中有诸多细处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本节中主要探讨与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最为显著的几个观点。其一,由于作用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了个体智力以不同的程度及方式组合,鉴于这一点加德纳提出了个体智力具有独特性,此观点在当下倡导“分类分流”的教育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印证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集合,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衡量标准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优秀”。其二,多元智能理论完全推翻了一元智力论,它强调人的知识架构建立在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类在学习时,并不只是汲取程式化的“硬知识”,还是一个情感通化和心理进阶的过程。

综上,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学、心理学界带来了诸多重要启示:根据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天赋”制定更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智能倾向,认识到课堂活动是一堂完整课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减少使用枯燥单调的讲授式教学,将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关注学生由于智能迥异导致的心理状况差别,尽量避免强迫所有学生参加不符合其各自学习风格的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安全感”。再者,承认语言情景和文化环境在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尽量营造真实的中文环境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多智能协作学习。

2.3多元智能理论与对外儿童汉语教学

本节以儿童和成人认知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分别简述适合两者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其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