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穆旦诗歌宗教意象隐喻性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9 16:50:32  

摘 要

作为中国新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人穆旦以其新颖独特的意象撷取和深刻多思的语言风格卓然而立于中国新诗诗坛。宗教意象,就被诗人创造性地通过隐喻注入丰富且深刻的内涵,镌刻上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独特烙印。诗人笔下“神”并非是单一的“救赎者”,同时也是混乱的“制造者”;同样,无情杀戮的“魔”有时也是对抗暴政的“反叛者”,其宗教意象与内涵也因此呈现出矛盾模糊性与信仰世俗化的特点。穆旦诗作中的宗教意识与话语,不仅源于西方文化宗教在近代中国的一定基础,近代中国的末世现境、同诗人的求学与战时经历也使宗教在穆旦作品成为必然。而隐喻,作为创造性语言与思维方式,被诗人活用并完成对宗教意象内涵的延伸与重构,在传递人道主义与民主意识、揭示现代文明的虚伪本质的同时,也突破传统,为中国新诗的掀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一页。

关键词:穆旦;隐喻;意象;宗教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new poetry school, Mu Dan stands out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new poetry with his poem and unique image picking and profound and thoughtful language style. The religious image is creatively infused with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through metaphor and engraved with the unique brand of personal styl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 The "god" described by the poet is not a single "redeemer", but also a "maker" of chaos. Similarly, the "devil" of merciless killing is sometimes the "rebel" against tyranny, thus its religious image and connot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ambivalence and ambiguity and secularization of belief.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discourse in Mu Dan's poems not only originated from the certain found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but also became inevitable in Mu Dan's works due to the late times of modern China, the poet's study and wartime experience. Metaphor, as a creative language and way of thinking, is used by poets to extend and reconstruct the connotation of religious imagery. It not only conveys the sense of humanism and democracy, but also reveals the hypocritical natur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 opening a new page with milestone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new poetry.

Key Words:Mu Dan;metaphor;imagery;religion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穆旦诗歌研究背景 1

1.2穆旦诗歌宗教隐喻内涵研究综述 1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第二章 隐喻与意象理论概述 4

2.1隐喻概述 4

2.1.1隐喻定义 4

2.1.2 隐喻的诗歌功能 5

2.2意象概述 6

2.2.1意象定义 6

2.2.2意象的诗歌功能 6

第三章 穆旦诗歌宗教意象隐喻内涵及其特点 7

3.1穆旦诗歌宗教意象的分布与使用情况 7

3.2穆旦诗歌宗教意象的隐喻内涵 11

3.2.1“神”意象的隐喻内涵 11

3.2.2“魔”意象的隐喻内涵 14

3.3穆旦诗歌宗教意象隐喻特点 16

第四章 穆旦诗歌宗教情绪的产生原因 18

4.1宗教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18

4.1.1末世现境铸就时代话语 18

4.2宗教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20

4.2.1个人经历触发情绪爆发 20

第五章 穆旦诗歌宗教话语的突围与超越 22

5.1超越悲悯 22

5.2超越苦难 23

5.3突破传统 24

结语 27

参考文献 28

致 谢 30

绪论

1.1穆旦诗歌研究背景

中国新诗史上,穆旦被誉为“中国现代新诗第一人”,其诗作的超越性与新锐的艺术性历久弥新,在中国现代诗歌中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诗人穆旦以其知性的诗歌语言、大胆的意象选择和富有张力的情感表达,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诗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边缘化”诗歌路线,其人其诗也始终站在“四十年代新诗现代化的前列”。虽然穆旦的诗歌多样化与复杂性的特征,难以简而括之,但其诗歌却拥有着一个最为显著和稳定的思维核心,即时代焦虑催生出“自我”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也集中在穆旦诗歌意象的撷取与隐喻内涵的赋予中。

但纵观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因意识形态与时代偏见等原因,关于穆旦及其诗作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的状态,仅其友人与同期诗人在四十年代中期进行过几次小范围的诗作评论,关于穆旦诗歌语言、情感主题、思维模式等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八九十年代的新时期,虽然关于穆旦诗歌作品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除了友人“回忆式”再析,部分学者也将目光转向研究经典诗例与文体风格,但关于其诗歌语言的研究整体推进较慢,多数研究成果都局限在西方现代派诗风的影响因素。

1.2穆旦诗歌宗教隐喻内涵研究综述

穆旦诗作的超越与新锐的艺术审美历久弥新,在中国现代诗歌中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但纵观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因意识形态与时代偏见等原因,穆旦其人其诗长期处于“沉寂”的状态,仅其友人与同期诗人在四十年代中期进行过几次小范围的诗作评论,关于穆旦诗歌语言、情感主题、思维模式等研究成果则是凤毛麟角;在八九十年代,关于穆旦诗歌作品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可具体分为三类:一是同期诗人王佐良、赵瑞蕻对穆旦诗歌的“回忆式”再析,两位分别在《穆旦由来与归宿—诗人逝世十年祭》与《怀念穆旦,并忆西南联大》中提及西南联大时期与南下从军对穆旦诗歌语言与情感深度的作用。二是对具体诗例的分析,李方与王毅多针对穆旦早期爱情诗(《诗八首》)的诗艺表现与诗学特征,对爱情观念“颠覆性质疑和辩证拷问与思索”也是现代主义诗风的雏形。三则是从文体学、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展开研析,其中以李怡与王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在《穆旦研究评述》中李怡概述穆旦诗歌内涵、语言、情感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偏离”,并在《黄昏里那道夺目的闪电》和《论穆旦诗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指出诗人“反传统”与“陌生化”的语言对于“文化精神的现代性”的建构作用。而王毅则从文化角度阐明穆旦诗作中独特艺术审美与内在情感的本质是“个人信仰价值的重构”以此来超越与突围平庸的社会现实。

上世纪末的“穆旦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于穆旦诗歌的研究热潮,当代对于穆旦诗歌的研究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日趋系统化,针对穆旦生平经历、语言特征、创作主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都有了更为细致的研析与讨论,如易彬(2005)从穆旦生平经历与时代环境分析穆旦创作的时代意义;罗振亚(2009)与王光明(2009)则立足于穆旦的抒情方式来分析诗人的创作实践。此外,穆旦诗作中所表现出“反传统”的宗教意识、“陌生化”隐喻性语言及其意象撷取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至此,笔者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学者叶琼琼与李章斌率先注意到穆旦诗歌话语中非同寻常的隐喻现象,且现有关于穆旦诗歌隐喻性的研究中,也以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与全面。叶琼琼多以隐喻与诗歌语言、隐喻与篇章建构为出发点,指出隐喻影响下的穆旦诗歌语言风格;而李章斌则侧重探讨了穆旦结合“思想”与“感性”的隐喻手法,并从时代与思想的角度指出穆旦诗歌中的“偏移”与“陌生”是“非指涉性”、“感性化”与“发明性”特点体现。 此外,宋春香同样关注到穆旦诗歌的隐喻现象,她指出穆旦使隐喻的修辞技术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而“陌生化”的隐喻效果同时传递出中国汉诗的现代主义气息。总体观之,穆旦通过隐喻使日常用语“偏移”虽然造成了部分感知上的“误区”,但它带来了语言的张力。其诗作中隐喻思维与隐喻结构也让作品呈现出与传统迥然相异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这种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诗艺风格在新诗史的里程碑意义也受学者们广泛赞同。

其次,关于穆旦诗歌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可观,且研究可分为整体意象与个体意象。前者尤以杨海燕等人的研究成果突出:杨海燕(2009)从穆旦诗歌中象征性意象群出发,指出诗人作品象征性意象所传达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戴惠在《论穆旦诗歌的意象艺术》中指出穆旦诗作中的意象多来源于社会生活,自然意象的使用在早期反而不太普遍;而后者则以北塔、张岩泉与李晓梅的成果最具代表性,他们分别从“野兽”、“自我”、“苍蝇”个体意象特征进行研析。此外,季爱娟在《穆旦诗歌的“上帝”话语探析》中则重点分析了“上帝”这一意象在穆旦诗歌的复杂形象。综上,已有文献与研究成果多认为穆旦诗歌的意象系统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点,让诗歌完美融入诗人对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复杂思考。在现有个体意象的研究成果中也不难看出学者专家对对穆旦诗歌中的个体宗教意象(如“上帝”、“魔”)进行分析,缺少对宗教意象整体特点的概括与研析。

最后,穆旦诗歌中“隐现”的宗教主题也一直是众多学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一方面,学者安凤琴、解志熙从不同角度对穆旦诗歌中的宗教主题进行研析,可总体概括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主题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催生的结果,但学者王毅也指出基督教之于穆旦仅为“信仰缺失中的救急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归属;另一方面,袁可嘉、鲍昌宝、段从学等学者一致认为穆旦在诗歌中大篇幅的使用宗教意象,并非仅抒一己之情,而是有着更深层面的时代内涵,同时这一特殊话语对于新诗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袁可嘉先生曾在《论新诗现代化》中将穆旦的诗作同徐志摩进行对比,并注意到了穆旦诗歌中的民主意识;此外,穆旦诗歌中的现实意义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鲍昌宝在《穆旦与〈圣经〉——兼论穆旦的三部诗剧》谈到宗教意识对其诗歌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其诗歌揭示了现代生活中因神的放逐带来的精神贫困及受难的现代意义;但段从学发现转向宗教后穆旦的内心仍处于围困:在《“三千里步行”与穆旦的“转变”》中他指出西南联大前的三千里步行以及之后的信仰转移,都没有改变穆旦的个体精神结构。然而关于这一特殊主题以及特殊话语对于中国新诗的建构的相关讨论相比同期诗人实不常见,因此本文也拟对穆旦诗作中这一特殊话语对于新诗发展的意义与影响进行相关论述。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中国新诗史上,穆旦以其独特的审美倾向、言语表达与感受方式卓然自立于20世纪的诗坛,在诗歌领域,穆旦始终“走在汉诗写作的最前沿”,他不仅吸收了世界先锋文学的内涵精粹,同时也综合了五四以来的新诗成果,与闻一多、朱自清等青年诗人一同掀开了中国新诗现代化崭新的一页。在一定程度上,穆旦与同时代诗人相似,都崇尚纪录片式的写作潮流,将社会、生活中的场景一一影印在诗歌作品中。但不同的是,这些琐碎的事物与场景仅是穆旦对现实思考的切入点。他超越“具体”,走向“抽象”;他立于原点,却能够直指深远;他思索永恒,也未曾脱离现实——这也是穆旦诗歌中最显著的表达与书写方式,这种独特的方式在诗歌隐喻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欲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去分析穆旦诗歌的宗教意象体系。首先,“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而隐喻矛盾性、临时性、局部性、模糊性、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等特点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作为隐喻重要的呈现方式——意象通过被赋予全新的内涵与意义,是诗歌创作中最具艺术与审美价值的结构要素。此外,穆旦所创作160余首诗歌的意象撷选与运用别具一格,而频繁出现且蕴意深刻的“神”、“上帝”等西方宗教色彩则为中期最突出的创作特征。因此,从隐喻学这一角度来分析穆旦诗歌创作特征更能以小窥大,知其深意。

本文在整理、归纳与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隐喻与意象的基本概念作为理论背景支撑,以穆旦诗作中的宗教意象隐喻内涵作为切入口,研讨该意象群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进而深入分析穆旦诗歌的隐喻艺术特色。本文将通过具体数据来统计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象的分布情况,按惯例细分为“神意象”与“魔意象”两个部分,结合具体诗例,对典型意象的具体隐喻内涵与情感倾向进行剖析,并总结其特点。此外,本文还将以真实史料为基础,研析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与诗人自身经历对诗人意象选择的潜在影响作用。

因目前单独分析穆旦同宗教的关系和从隐喻角度归纳与总结其诗歌中宗教意象及其特点的成果并不多,且现有研究成果忽略了宗教意象中“魔”的隐喻内涵。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从隐喻学角度归纳与分析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象内涵与特点。此外,笔者也将以时代为坐标轴,试图对穆旦诗作中出现“基督话语”溯本归因,并探索穆旦所建筑的崭新诗艺空间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甚至文学的超越与突破。

隐喻与意象理论概述

2.1隐喻概述

2.1.1隐喻定义

隐喻学研究源远流长,但20世纪前的传统隐喻理论与研究多将隐喻论定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因此,无论是在《韦伯斯特词典》、《大英百科全书》、《辞海》等百科词典,还是亚里士多德、方达尼尔等学者对概念的诠释,将其狭定为一种“典型的辞格”[1],对于隐喻的探讨基本上没有跳脱出修辞学的范畴,研究也多在词语范围内进行。

而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隐喻理论突破了狭隘的修辞层面,系统全面地更新了隐喻的表达范围。布莱克(Blake)将隐喻定义为喻体B对本体A的映射与互动;而Lamp;J在互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认为其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2]现代隐喻理论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它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则是一种认知现象;此外,隐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思维有限性的结果产物,[3]也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结合现代隐喻理论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对隐喻的认识与隐喻与诗歌的关系,本文欲从隐喻的功能角度来定义:

首先,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是人类用以感知与创造的思维工具,它的产生过程即为人类大脑解码与认知世界的过程。其次,隐喻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不同领域间的相似性或搭建新的联系。此外,就诗歌而言,诗歌即为隐喻,它可以通过一个诗歌单位或者整首诗的描写与叙述来关联不同范畴,传达情感思想。

2.1.2 隐喻的诗歌功能

隐喻以语言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一个创造性的全新视角建立两个不同事物间的联系,由于这一特性,隐喻也被广泛运用与诗歌创作中。奥尔特加·卡塞特(Ortega Y Gasset)就认为:“诗歌就是隐喻。”克拉德(G.Bachelard)认为:“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E.Fenellosa)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4] 束定芳先生也将诗歌功能划分为隐喻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诗人通过施展想象力与创造力,将事物从原有熟悉的视角或联系中抽离出来,发掘并搭建事物之间崭新的联系,以语言为媒介,通过隐喻表述。因此,诗歌创作离不开隐喻,诗歌也是隐喻的完全体现。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层面切入,隐喻可以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多偏向在不同词汇范畴中搭建新联系、创造新意义。耿占春先生曾在《隐喻》指出:“在语言内容与意义的普遍丧失中,诗本身是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方式达到独特与自在的超验。”[5]隐喻对于日常词汇和语言的“偏离”,让不同语义范围的事物“无序”地建立起联系,在达到“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为诗歌创作增添一抹别致与新颖。

此外,隐喻是实现情感共鸣与升华的思想工具,也是影响我们认知方式与情感表达的关键因素。诗歌中词汇与意象的建构方式并非“建筑式的堆砌”,而是在主体意识与情感操纵下的有机整理与加工,并通过虚构的方式实现事物与情感互通,而这个思维过程便是隐喻;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零散材料也通过隐喻的链条,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传送给读者,同个人情感或现实生活建立起一种特殊联系,并为双方创造一个共同的情感与诗意空间。

与其他或朦胧抒情、或含蓄内敛、或激昂愤慨的现代派诗人不同,诗人穆旦则用极具创造性的隐喻语言赋予诗歌极大张力、哲理与抽象,剑走偏锋。他将永恒中融入现实、抽象中抽离具象、理性中注入感性的独立性,其诗歌的隐喻、意象与思维的融合与同时代诗人展现出不同的“桀骜不驯的异端色彩”。

2.2意象概述

2.2.1意象定义

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而不是物象的客观地、机械地模仿,从物象到意象也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中国古代对于意象的概念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易传》(系辞上)有云“立象以尽意”,虽然《文赋》、《文心雕龙》实现了意象从哲学文化向文学审美层面的转向,但中国古代的意象论的本质仍为“以象言意”,“象”是“意”的工具;而在接受了中国古代意象诗论的影响的英美意象派诗人眼中:“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 ...意象本身就是语言。”[6]即意象本身就是客观具象和主观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体,是复杂情感的客观化。虽然中西方对于意象的诗学主张不同,但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意象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观点则是不谋而合。

2.2.2意象的诗歌功能

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7],是由意境与情感勾勒搭建而成,而意境的构建与情感的深化则是借助意象来实现。诗歌中的意象之所以可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影响读者思维模式,是因它通常建立在人类所熟悉的物质范畴与认知领域中。而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与认知方式,通过对物质客体的内涵的延伸或变异,以“有限表现无限”赋予意象全新的意义与内涵,创设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诗境,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维。换言之,在诗的乌托邦,意象是隐喻的重要载体;而隐喻是意象的呈现方式,让意象成为诗歌艺术中最活跃、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核心组成元素,并给予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与思维过程。

中国现代诗人与学者,在接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又程度不同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意象论的影响,对意象说作出了他们的理解与阐释,初步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意象诗学的理论体系。[8]

穆旦诗歌宗教意象隐喻内涵及其特点

3.1穆旦诗歌宗教意象的分布与使用情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或匮乏、与精神生活产生较大裂缝,进而产生并用来满足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特定的信仰或世界观,区别于科学与哲学。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