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范畴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1-04-04 21:48:49  

1.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Ungerer& Schmid,2001)。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指的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为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念及分类并以此赋予世界以结构的理性活动(王寅,2006)。由此可见,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不对客观世界进行类属划分,就根本无法认识缤纷世界中的万千事体,因此,以体验、互动、对比、概括、归类等为基础的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同样的,范畴化理论也因此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范畴和范畴化理论对语言的发展和习得,对语言能力的运用有深刻启示作用,也对语言学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教学质量和相应理论构建仍然不尽人意,尚未找到一种既符合汉语认知规律又符合二语学习者习得规律的科学的方法。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这一领域,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与量,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影响。本研究主要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策略。

二、选题意义

当前,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研究仍未有机地结合起来。前者无法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摸索出一条切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后者也尚未很好地将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教学的理论来源。随着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逐步升温,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教学,都极力地寻求新理论的创新和指导。汉语的研究由于经过多年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洗礼,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和西方传统语言学理论不相适应的现象,尤其是词汇研究方面。随着人们对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这一事实的重视,基于学习者内在认知系统的角度研究汉语习得和教学无疑成为新思路。因此,认知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范畴化理论能够为词汇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首先,词汇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现代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主要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具有丰富的意义与用法。范畴化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汉语词汇的语义生成特点,对汉语词汇进行层次分类,建立汉语词汇生成和发展体系,思维模型,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次,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方式,范畴化研究可对词汇教学方式以及教材编写理念提供思路,顺应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达到自然、经济、高效的教学目标,学习者一旦能够掌握汉语词汇这一重难点,攻克汉语难关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从范畴与范畴化角度认识对外汉语教学,我们能总结出相关规律,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与技巧,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能够为词汇教学进行实践上的启示。具体来讲,首先在范畴化理论的指引下,从学习者共有的认知方式出发,探讨汉语词汇教学的基本框架,确定词汇这个庞杂的系统中哪些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以及词汇教学的重点;第二,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语词汇教学,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的发展;第三,探讨如何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入手,提高学习者驾驭词汇的能力。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很多从范畴化角度分析汉语的研究。但多局限于理论探讨,还没有着重探讨实践层面,尤其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更为缺少。

理论探索例如凌剑春(2007)提出范畴化理论可为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成军(2006)总结出四种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即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原型效应,达到对认知客体系统而合理地类属划分。杨永林、庄元莉(2005)就何为范畴化,为什么需要范畴化,范畴化与方法论的关系怎样,如何培养科学的范畴化意识等四个方面问题提出观点。具体来说,关于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原型范畴理论、词类划分、隐喻和多义词等方面。例如袁毓林(1995)认为, 根据原型范畴化理论, 运用词分布上的优势劣势之别, 给词分类, 给不同的词类下出宽泛定义, 辅以严格定义,是一个比较现实、周全的做法,并给出了一个基于原型理论的汉语词类系统。姜涛(2004)则进一步讨论了范畴化及类典型论在句法、词源学、语用学和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了这一新的语义范畴观与传统语义范畴观的差异。

实践方面,国内部分学者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王超(2007)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对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分析,形成了对词汇研究、词典编纂的建议。此外,杨吉春(2011)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以常用基本层次范畴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论点,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该论点的理论依据。还有如《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特征》(梁丽,冯跃进,2003)、《从基本范畴的角度看基本词汇问题》(杨同用,2005)、《范畴结构和基本范畴词汇》(郭聿楷,2005)等,各学者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基本范畴词汇的定义、特征、普遍性等作了分析,但未能全面研究其特点和运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