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如东隐语研究初探开题报告

 2021-12-26 16:15:44  

全文总字数:242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近几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专题篇中,我们可以看到隐语行话在当今众多社会群体的语言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跃,极具研究价值。隐语作为一种流传古今、包罗万象的社会语言变体,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各式各样,难以全探。笔者在明确隐语相关概念的前提下,选取中国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地方史志《如东大观》中的“如东隐语”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语言学的视角针对如东隐语的语音、词义、内部结构特征和生成方式进行详细研究,以求对中国特定地区隐语研究的完善及规律探析有所贡献,同时也为日后学界对于局部地区隐语相关对比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来学界对于隐语与相关术语“黑话”、“行话”“暗语”“秘密语”“切口”“委婉语”“禁忌语”等的界定问题都是众说纷纭,颇具争议。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学者曲彦斌在《中国民间隐语行话(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中将隐语描述为:“隐语行话又称为‘秘密语’、‘隐语’、‘市语’、‘切口’、‘春点’或‘黑话’等。”又有孙一冰等都认为“黑话”、“切口”相关术语是隐语的别称,均可代指隐语,无需细辨。而21世纪伊始,关于隐语的主要著作《汉语隐语论纲》中,郝志伦对“隐语”与“黑话”、“暗话”、“行话”、“避讳禁忌语”“委婉语”“隐喻双关语”关系进行了详细鉴别,他对隐语的定义中并未提及“黑话”“行话”等别称,但保留“秘密语”的说法。十年内,陆续有人对“隐语”与“黑话”等别称的关系区分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曹炜和武小军对于“隐语”与“黑话”的关系作出了详细论证,认为“隐语”不可别称为“黑话”,两者使用群体区别明显。近五年来对隐语研究贡献颇大的黄星也对隐语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认为隐语与相关术语同属于社会习惯语,认同其“密语”“黑话”“暗语”“行话”的异称。而最新比较全面地辨明隐语与相关术语关系的研究论文是邵燕梅在《论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关系与区分》中得出极具参考价值的结论:“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秘密语(秘语)等术语为异名同实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语言变异现象,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它们是相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因术语称谓不同而把它们视为不同的社会方言词汇变异现象。隐语与禁忌、委婉语为异名异实关系,二者是不同的词汇变异现象,使用时不能把前者同于后者,也不能把后者混同于前者。”

对于笔者的研究目标--如东隐语,学界尚未有人涉及。关于隐语的本体研究,学界大多关注其造词方式,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统一和完善。但是针对隐语的语音、词义、内部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譬如宁宇杰.《浅析隐语》等,若要对如东隐语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探究,就不能只局限于内部单一研究,而“里应外合”。因此对如东隐语与其他同级地区隐语的比较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相关研究资料有解超迪《夏县隐语“延话”分析》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笔者在明确隐语相关概念的前提下,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地方史志《如东大观》中涉及的如东隐语为语料。以传统语言学的视角针对如东隐语的语音、词义、内部结构特征和生成方式作详细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资料搜集法,对研究隐语的词典、著作、期刊文章和学术论文等进行详细参阅,以明确隐语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隐语的定义和与相关术语的关系区分,对语料进行筛选与鉴别,得出符合研究要求的隐语语料。第三部分:采用语料分析法,对语料的语音、词义、内部结构和生成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采用对比归纳法。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 选取有代表性和比较价值的同类 隐语研究课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中国特定地区隐语的基本规律。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

首先采用资料搜集法,对研究隐语的词典、著作、期刊文章和学术论文等进行详细参阅,以明确隐语的相关概念。其次采用语料分析法,通过对语料的筛选与鉴别,得出符合研究要求的隐语语料,并对其语音、词义、内部结构和生成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采用对比归纳法。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 选取有代表性和比较价值的同类隐语研究课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中国特定地区隐语的基本规律。

进度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神州文化集成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孙一冰.《隐语行话黑话秘笈释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巴蜀书社,20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