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聊斋志异》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研究开题报告

 2020-03-09 10:21:4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日本文坛的“鬼才”,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兼具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剖析现实,并运用历史题材,以现代思维来解析其中的人物心理,从而揭示出人的内心,尤其是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在世三十五载,而他的小说创作时间仅有短短十三年,因此他并不是一个以自己丰富经历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虽然凄凉但并不复杂,但他性喜读书,他自幼便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早接触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总能因书触发灵机,巧手妙裁,构思自己的短篇华章。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对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影响巨大。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1649年一一17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而《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记录奇怪事情”的意思。《聊斋志异》主要描写的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奇闻异事,多与神仙、幽灵、妖狐等相关。作者通过这些奇闻异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陋现实。
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很多怪异小说受《聊斋志异》影响深刻。其中两篇《仙人》均不同程度受聊斋的影响,一篇取材自《鼠戏》、《雨钱》、以及《小二》,另一篇取材自《崂山道士》;《酒虫》一文取材自聊斋《酒虫》,并结合了《番僧》一文;《落头之谈》取材自《诸城某甲》;另外《马腿》一文受《玉兰》及《耿十八》影响,《魔术》一文与《佟客》异曲同工,《地狱图》与《促织》也有相近之处。《聊斋志异》给予了芥川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芥川也借助《聊斋志异》贯穿了自己的技巧和思想。
2、研究目的
本论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论述关于芥川在创作受到《聊斋志异》的何种影响,以及芥川是如何巧用素材,并加以自己独到的解释,对作品的人物心理进行现代性的巧妙分析,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并初步探究《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
3、研究意义
《聊斋志异》是故事情节奇特诡异、人物形象独放异彩,是中华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而且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尤其是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芥川龙之介作品深受其影响,而其其他作品中的浪漫以及诡谲色彩也是芥川年少便喜好聊斋对其作品风格终身影响的体现。总的来说,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第一、深入剖析芥川龙之介作品受到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那些影响,如何巧用素材,对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二、剖析芥川龙之介缘何受《聊斋志异》影响,从双方作者生平出发,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及作品共性。
第三、就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对中国古典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做初步探讨,从现实角度探讨对古典文化的传播、再创作以及保护。
二、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课题研究大致有以下三个方向:
1、以内容研究为方向:此部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分析某一篇或者某几篇芥川龙之介翻案自《聊斋志异》的小说,将关于芥川的《酒虫》、《仙人》(大正四年)、《仙人》(大正十一年)、《马腿》、《魔术》等五部作品和关于《聊斋志异》的先行研究进行分类归纳。主要有卢连伟与王光福的《芥川的lt;酒虫gt;与蒲松龄的lt;酒虫gt;》; 郭艳萍,齐秀丽的《芥川龙之介与lt;聊斋志异gt;——关于lt;落头之谈gt;》; 郭艳萍的《再论芥川龙之介与lt;聊斋志异gt;——关于lt;酒虫gt;》郭艳萍;郭昱瑾的《 芥川龙之介lt;酒虫gt;与蒲松龄lt;酒虫gt;对比研究》;李艳静的《芥川龙之介与lt;仙人gt;》 ;谷川绢的《芥川龙之介的lt;仙人gt;与lt;聊斋志异gt;》;许琦的《 芥川龙之介lt;酒虫gt;与中国原著的比较——从饮酒观和虫观分析改写动机》;朱欣雨的《 芥川小说与lt;聊斋志异gt;:以题为lt;仙人gt;的小说为中心》。另一类是类比,主要内容是比较芥川某篇具体文章与聊斋中某文的相似之处,通常此类文章涉及的作品不存在取材关系,而是单纯类比相似性,并结合作者生平,有辛开纯.的《芥川龙之介与lt;聊斋志异gt;——谈lt;地狱图gt;与lt;促织gt;》,李小龙的《 趋实与向虚——lt;崂山道士gt;与lt;魔术gt;的比较研究》。
2、以文章体裁为方向:此类研究文章旨在分析芥川龙之介小说受《聊斋志异》影响下的体裁特点,有陈云哲的《芥川龙之介“翻案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张延红的《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借鉴与创新》;韩冰的《芥川“翻案小说”互文性的研究》;韩露的《lt;聊斋志异gt;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以lt;聊斋志异gt;的“翻案小说”为中心》
3、以思想影响为方向:此类研究文章重点分析芥川龙之介与蒲松龄的身世背景,揭示隐藏在他们作品中的思想意识,剖析芥川龙之介受蒲松龄影响的思想原因。 有杜文倩的《“鬼才”与“留仙”的跨时空际会——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聊斋情结》;李故静的《lt;聊斋志异gt;在日本的流变史》,郭琳琳的《芥川龙之介与蒲松龄创作悲剧意识之比较研究》。
总体来说,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因此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1、基本内容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从具体文章出发,剖析芥川龙之介作品受《聊斋志异》一书的影响,结合作者个人背景以及历史背景深入发掘思想层次原因,及芥川龙之介与蒲松龄的相似处。

以聊斋和芥川作品为切入点初步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对日本近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展望,立足现实,提出一定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保护建议。


2、研究方案
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进度安排
2018.02.21—2018.03.19 撰写开题报告
2018.03.20—2018.04.01 收集资料
2018.04.02—2018.04.10 完成初稿
2018.04.11—2018.04.15 修改完善,完成二稿
2018.04.16—2018.04.30 敲定终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郭艳萍,齐秀丽.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落头之谈》[J].日本学论坛 2007 第2期 P18-21 1008-1593 .
[2] 郭艳萍. 再论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酒虫》[J].日本学论坛 2005 第C1期 P184-188 1008-1593.
[3] 郭艳萍.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本学论坛 2000 第3期 P46-50 1008-1593.
[4] 郭昱瑾. 芥川龙之介《酒虫》与蒲松龄《酒虫》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第37卷 第12期 P25-27 1673-1395.
[5]李艳静. 芥川龙之介与《仙人》[J].北方文学 2015 第3期 P67 0476-031X.
[6]谷川绢. 芥川龙之介的《仙人》与《聊斋志异》[J].长沙大学学报 1999 第1期 P30-32 1008-4681.
[7] 卢连伟,王光福. 芥川的《酒虫》与蒲松龄的《酒虫》[J].东疆学刊 2009 第2期 1002-2007.
[8] 许琦. 芥川龙之介《酒虫》与中国原著的比较——从饮酒观和虫观分析改写动机[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9] 朱欣雨. 芥川小说与《聊斋志异》:以题为《仙人》的小说为中心[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
[10] 杜文倩. “鬼才”与“留仙”的跨时空际会——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聊斋情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第2期 P124-128 1672-335X.
[11] 高洁.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第1期 P76-79 1002-4395.
[12]辛开纯.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谈《地狱图》与《促织》[J].保山师专学报 1996 第15卷 第1期 P30-37 1674-9340.
[13] 李小龙. 趋实与向虚——《崂山道士》与《魔术》的比较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第14卷 第6期 P74-80,110 1671-7511
[14]陈云哲. 芥川龙之介“翻案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J].华夏文化论坛 2012 第0期 P79-84 .
[15]张延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借鉴与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16]韩冰. 芥川“翻案小说”互文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6 .
[17]韩露. 《聊斋志异》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以《聊斋志异》的“翻案小说”为中心[D].武汉大学 2010.
[18]李故静.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J].戏剧之家 2016 第22期 P245-248 1007-0125.
[19]王书玮. 论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J].山花 2008 第15期 P142-144 0559-7218.
[20] Yu, Tianyi 于天祎Zhongguo dui Akutagawa Ryūnosuke wen xue de ying xiang 中国对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影响.[J]Qilu Xue Kan/Qilu Journal.
[21] Joshua A. Fogel. Akutagawa#8194;Ryunosuke#8194;and#8194;China[J]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997 Vol.30 No.4 P6-9 0009-463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