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开题报告
2020-03-14 12:16: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毋庸置疑,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际的重要平台,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出于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了多种符号形式:字母型(GG、JJ、GF、PK)、数字型(886、666、9494)、混合型(幸福ing、3q、me2)等。这些符号形式普及程度越来高,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逐渐固定成为一种“网络语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语言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网络语言中开始出现“四字格”的短语格式,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与此同时,在《成语大会》等节目热播的情况下,成语及与成语及其相似的“四字格”短语也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
学界对成语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成语的特点上基本可以达成一致。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两大显著特点。这就限制了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对其形、义进行改变。而今出现的“四字格”短语,是否是语言演变中产生的成语聚合群的新成员?如果判定为成语,是否符合语言的规范性?如果判定为非成语,又应以什么标准区分两者?以及,在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这类网络新词的发展趋势、应用价值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写作的目的便是通过广泛调查和学习,尝试地给出这些问题的参考性答案。
1.2研究意义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各子系统变化速度并不平衡。其中,由于和社会、交际联系最直接,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主要变现为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而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独具魅力的短语形式,以庄重、典雅的风格著称,大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于现代网络生活中诞生的“新成语”,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概括为:
1.2.1理论意义:
从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角度对“新成语”这一语言事实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理论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方面,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是研究语言的重要素材,“新成语”的研究可以为语言学增加新的内容,注入时代活力,符合语言学研究的趋势;另一方面,“新成语”的生成机制、认知机制等涉及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有助于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1.2.2实践意义:
词汇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成语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新成语”的出现无疑会对成语教学造成一些干扰,尤其在“新成语”广受欢迎的网络时代。因此,关于“新成语”的研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也是必要的。此外,语言规范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的重要课题,“新成语”作为网络新词的新成员,本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为新时代的语言规范工作提供可研究、讨论的范本。
1.3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从搜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关于网络新词的研究逐渐增多,2012年至2015年达到高峰,近两年有减少趋势。并且,网络新词的研究不局限于语言学方面,由于网络新词的诞生地——网络这一平台的特殊性,计算机科学对此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如刘哲(2013)的《情感词库构建与网络新词发现算法的研究》、周清(2015)的《网络新词发现算法研究》、周霜霜(2017)的《基于规则与统计相融合的微博新词发现研究》。可以说,网络新词的研究体现出交叉语言学的特点。乔建华(2013)的《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阐释》、刘瑞(2015)的《基于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网络新词研究(2009-2013)》、王梦(2017)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等都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对汉语网络新词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包括其产生、特点、变异、规范发展等。此外,网络新词的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出发,如黄月(2016)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网络新词的实践与思考》、李雪(2016)的《留学生汉语网络新词语教学设计研究》、李小青(2016)的《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常用网络新词语现状调查研究》等,主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引入网络新词这一问题展开思考。
在中国知网(CNKI)键入“网络新词”,可找到硕博论文共91篇。时间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2017 | 5 | 2009 | 1 |
2016 | 8 | 2008 | 1 |
2015 | 18 | 2007 | 4 |
2014 | 13 | 2006 | 0 |
2013 | 15 | 2005 | 1 |
2012 | 14 |
|
|
2011 | 8 |
|
|
2010 | 3 |
|
|
在分组浏览中,这些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 | 49 | 外国语言文学 | 11 |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运用 | 25 | 互联网技术 | 9 |
新闻与传媒 | 3 | 临床医学 | 1 |
中等教育 | 1 | 社会学及统计学 | 1 |
出版 | 1 |
|
|
为进一步精确查找,笔者还在中国知网(CNKI)键入“新成语”,找到硕博论文66篇。除去不相干的部分,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如范小青(2013)的《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成语研究》,分析了成语、常用成语和教学用成语的关系,制定出可供参考的《汉语成语建议表》;一类是成语自身的演变,如周福雄(2008)的《成语演变问题的多维研究》、王云(2012)的《成语演变现象的考察与分析》、胡晶莹(2007)的《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还有一类与本文内容更加切近,车飞(2015)的《汉语网络类成语研究》借助“小三角”、“语言理据”、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哲学、规范语言学等理论聚焦于网络类成语,试图揭示其产生、流行机理、生存状态及未来宏观发展趋势。陈思(2016)的《网络时代汉语成语使用问题探析》以“广告语成语”“网络成语”等语言新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统计学、词汇学、关联论等理论对这些语言新现象所涉及到的成语释义问题、成语使用规范、大众使用成语语感倾向进行分析研究。综上,针对网络“新成语”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对这一现象的宏观探索。其中,对于“男默女泪、不明觉厉、累觉不爱”这一新兴的短语类型并没有针对性的分析,目前仍是较为空白的领域。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新成语”,即前几年风靡网路的“人艰不拆、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它们有时也被称作“网络成语”和“后现代成语”,这里我们采取“网络新成语”这一说法,并对此进行准确定义和范围限定,有利于之后围绕它展开语言学方面的阐释。
2.2研究基本内容
本文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新成语”的形成机制,包括网络新词中的“成语”表现、“新成语”的界定、“新成语”的形成原因;二是“新成语”的构词模式和语义表达模式,从词汇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新成语”的语言形式,并将传统成语和“新成语”进行对比,在共性与差异中加深对“新成语”的认识;三是“新成语”的认知机制和语用价值,主要研究“新成语”的流行折射出怎样的认知机制,由此引入对其应用价值的探讨,包括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实践两个角度。
2.3技术和措施
2.3.1文献法
首先,对于“新成语”这种新形式进行研究,必须先建立语料库。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8.01.09—2018.02.27 选定题目之后,开始资料的搜集整理。
2018.02.28—2016.03.25 撰写开题报告,论文框架成形。
2018.03.26—2016.04.30 撰写论文,完成初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乔建华.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阐释[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李亚肖.网络新词语与汉语国际教学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6.
[3]黄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网络新词的实践与思考[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6.
[4]李雪.留学生汉语网络新词语教学设计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6.
[5]李小青.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常用网络新词语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6.
[6]侯宇欣.网络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5.
[7]刘瑞.基于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网络新词研究(2009-2013)[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5.
[8]音歌(Uyangaa Munkhbat).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新词语传播问题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4.
[9]李忞.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甘肃.兰州大学,2014.
[10]于学敬.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
[11]刘哲.情感词库构建与网络新词发现算法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12]周清.网络新词发现算法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15.
[13]周霜霜.基于规则与统计相融合的微博新词发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14]王梦.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7.
[15]范小青.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成语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13.
[16]车飞.汉语网络类成语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5.
[17]陈思.网络时代汉语成语使用问题探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6.
[18]KEFEI CHENG. A Surve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Internet New Words[A]. 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and Design,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ADESS 2017)[C].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2017:14.
[19]Yali Zhou.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etwork New and Hot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logy[A]. 美国学术会议学会、新加坡管理和运动科学学会.Proceedings of 2017 2nd ICMIB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and Business(ICMIBI-ASSB 2017)[C].美国学术会议学会、新加坡管理和运动科学学会:,2017:5.
[20]Cao Min. On Computer English New Words' Cognitive Semantics[A]. 信息化与工程国际学会.Proceedings of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Sports,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CESAME 2016)[C].信息化与工程国际学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