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矛盾的俄苏文学译介对比毕业论文
2020-04-13 11:25:11
摘 要
俄苏文学的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而在整个俄苏文学翻译史中巴金和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尤为突出,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不再从传统翻译的角度单纯考虑语言之间的交换,而是从译介类型、选材观、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将巴金茅盾二者的俄苏文学译介进行对比,总结了两者在俄苏文学译介上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并通过个人、经历、社会背景、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需求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发现两者的译介都反映了个人的思想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俄苏文学;巴金;茅盾;译介对比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Russian-Soviet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abundant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n-Sovie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a Jin and Mao Dun’s transl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angle of view, we no longer simply consider the exchanges betwee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but compare the translation of Russian and Soviet literature between Bajin Mao D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yp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the view of material sel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Russian and Soviet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social background, aesthetic concepts, and social needs. Finally, it is found that both translation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Changes in personal think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ussian and Soviet Literature; Ba Jin; Mao Dun;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2 相关研究综述 1
1.2.1 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 1
1.2.2 有关巴金的翻译研究 2
1.2.3有关茅盾的翻译研究 3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3
第二章 巴金与茅盾的俄苏文学译介的基本情况 5
2.1巴金的俄苏文学译介 5
2.2茅盾的俄苏文学译介 6
第三章 巴金与茅盾俄苏文学译介的共同性 10
3.1 翻译时间长,数量多,类型多样 10
3.2 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翻译观 10
3.3 翻译与文学创作相结合 12
3.3.1人物形象的塑造 12
3.3.2 文章主题的影响 13
第四章 巴金与茅盾俄苏文学译介的差异性 15
4.1译介类型 15
4.2 翻译选材观 16
4.3 翻译动机 17
第五章 译介共性与差异的原因 20
第六章 俄苏文学译介展现的意识形态变化 22
6.1翻译的变化展现作者心态的变化 22
6.2翻译的变化展现社会变化 22
总结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巴金与茅盾的俄苏文学译介,对比两者的俄苏文学译介情况,并在这个对比过程中研究巴金与茅盾俄苏文学译介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合两者的个人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分析其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两者的翻译实践活动所反映出的自身思想变化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本文选取中国的两位翻译大师巴金与茅盾的俄苏文学译介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理论和文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本文的研究深化了译介学理论中有关译本的重要性的专业知识,即翻译不应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和对应性,还应该考察译介的类型、译者的选材观以及译者的品格等多种情况。所以,本文可以完善有关译介学的研究内容。
从实践方面看,本文通过对巴金与茅盾的俄苏文学译介进行对比,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一个作家的翻译思想变化,展现了影响一个作家翻译的各种因素,给后期学者研究作家翻译提供了分析的角度。同时,本文也探析了两者翻译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后期学者研究巴金茅盾的俄苏文学翻译以及为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借鉴。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
译介学是随着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兴起而兴起,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新名词,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只注意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的翻译研究,,而是一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研究,“关于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译文,它无意作出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化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扩伸、增生等,以及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的桥梁作用,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1]”从译介学进行翻译的研究,不再单纯只是关注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正确性,而是提供了更多比较的角度,例如关于译本的情况、译本的作用、译者对原作的文化的接受度情况等,使得翻译研究多角度、多层次。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实际上有着更为悠久的翻译历史,在《说文》中就曾将“译”解释为:“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著名的《越人歌》也是被称赞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诗歌翻译”。对中国文学翻译史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开始,这阶段的大量翻译活动是与宗教文献的传播相联系在一起的,即佛经的传播,这场规模浩大、时长千年的佛经翻译,不仅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佛经文本,也造就了一大批像鸠摩罗什、玄奘一样优秀的翻译家,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流派,留下许多真知灼见的翻译观点和主张,因此佛经翻译也成为中国翻译的一块巨大的奠基石;第二阶段便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战争的炮声结束了清王朝的封闭统治时代,震醒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头脑,他们开始广泛学习西方,不仅自己翻译西方文论,还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籍;第三个阶段即1900年,梁启超的大声疾呼和林纾的身体力行,迎来了中国翻译史的第三个高潮,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不仅进行翻译,也进行翻译研究,展开了关于“直译”与“意译”、翻译标准的界定等讨论,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翻译家,如鲁迅、林纾、周作人、茅盾等,而这个阶段也是中国俄苏文学翻译的高峰期,本文便主要立足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1.2.2 有关巴金的翻译研究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师,巴金不仅多产中文著作,而且精通多门外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实践大师,在长达60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50种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涉及俄、英、德、波兰等多个国家作家的作品。对他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探析,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王敏,王红(2013)在《翻译实践大师巴金的图书翻译理念》中指出:巴金图书翻译的选材主要是受社会政治情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翻译风格则是传神、自然、优美、情深,类似自己的创作风格;周立民(2010)在《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中认为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翻译也成为了巴金表达自己内心的“隐衷”的渠道;王占斌(2007)在《巴金翻译思想探析》中将巴金的翻译与创作相联系, 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巴金的翻译思想就是文学创作理论的演化(具体表现为:突出译者个人风格、强调译者的创造性、重视读者的反应)。
可以发现,在关于巴金的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巴金翻译的选材特点及原因、翻译的风格以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但是在关于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上研究较少,同时也缺少将巴金的翻译与其他翻译家的比较研究。
1.2.3有关茅盾的翻译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及翻译家之一,茅盾的翻译活动被广大学者所研究探析。关于茅盾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翻译活动的探究:胡春琴(2013)在《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中将茅盾的翻译分为五四前的翻译和五四后的翻译两个阶段;而任晓晋(1988)在《茅盾翻译活动探析》中将茅盾的翻译活动分为初试锋芒(1916-1918)、奋力拼搏(1919-1936)、硕果辉煌(1936-1948)三个阶段;马利捷(2014)在硕士论文《翻译家茅盾研究》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茅盾的生平、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思想:其翻译思想中的“神韵”对选材有影响,社会需求也影响其翻译;(2)关于茅盾翻译理论和创作的研究:任晓晋(1986)《茅盾翻译理论评介》中将茅盾的翻译理论分为重“信”的翻译标准、译者应具备的五个条件、茅盾论“直译”和有关翻译的其他论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李清娣(矛盾研究)《论茅盾的翻译理论》论述了茅盾的翻译理论建树:包含文学翻译的意义、翻译内容以及翻译的范围,对翻译进行了系统性整理;韩波(2010)指出茅盾注重译介与现实的结合,重视译介与原作的联系。
通过收集整理,可以发现关于茅盾的翻译研究主要停留在个体的翻译研究之上,没有将其和同时代或同类型的作家进行译介的比较,同时,在研究中没有突出关于俄苏文学翻译的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