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花意象的隐喻内涵开题报告
2020-02-11 00:3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徐志摩是我国近代新诗史上一个极其瞩目的人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作品与他个人的生平经历无不在诉说着激情、活力、浪漫、美和爱。他的诗歌之所以能引发一时的轰动,又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那康桥的金柳和云彩让人印象深刻,更是与其诗歌作品中丰沛饱满的思想情感、清丽婉转的格调韵律以及包罗万象的意象修辞息息相关。
在徐志摩纷繁多样的诗歌意象中,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自然景观中常人目之所及的山川河流、花虫鸟兽、风雨星月都可能成为他诗歌中精彩的一笔。如此大规模的运用自然意象,却能摆脱辞藻堆砌之嫌,足见徐志摩对于意象的运用并非是局限于表面的“象”,而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其背后的“意”。在众多的自然意象中,最为读者与学者们所关注的主要有“云”,“水”,星月“等天空群意象,而与”花“意象相关的研究与资料相对较少,通过知网检索,笔者仅发现了两篇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文章。而以”花意象“为关键字搜索出的315条相关文献当中,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占据了大多数,其次则是对西方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对比论述。然而,与检索结果情况不同的是,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涉及到”花“意象的篇章却占据了较为可观的比重,以”莲花“,”蔷薇“为首,许多不同的花作为主角或配角出现在其诗歌中,成为徐志摩抒发情感,表达愿望的一个重要方式。 对于其诗歌的评论与研究的不同侧重与特征,大致可分为早期、后期与当代三个类别。
1925年,徐志摩出版了其第一首诗集《志摩的诗》,彼时评论界反响热烈,与之相关的时评文章亦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从诗歌的艺术形式到思想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评价。如朱湘[1]《评徐君lt;志摩的诗gt;》一文,将该诗集中的作品分为五类:散文诗、平民风格的诗、哲理诗、情诗、杂诗。评其“走过了哲理诗的枯寂的此巷不行的荒径,走过了散文诗的逼仄的一条路程很短的小巷,走过了土白诗的陌生的由大街岔进去的的胡同,到了最后,走上了情诗的大街”。尖锐地批评了以《默境》为代表的哲理诗,认为这是全集最不满人意的,“有太氏(泰戈尔)的浅,而无太氏的幽。”,“杂乱无章,令读者恍如置身杂货铺中。”同时对情诗的代表作《雪花的快乐》予以高度的褒扬,评价该诗兼具古代词人的细腻的想象及和婉的音节,令人赞不绝口。陈西滢[2]作《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谈论新诗的代表作品《志摩的诗》和《女神》,称赞徐志摩不仅开辟了几条新路,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中西文字融会贯通,“炼成一种特殊的而又曲折如意的工具。”再加上丰富的想象,避免了华而不实。同时也指出其毛病在于“太没有约束”,文字不免堆砌太过,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抑扬缠绵的风趣。1931年,徐志摩罹难后,关于其诗歌作品的评介和讨论迎来了又一波浪潮。胡适[3]于1932年1月在《新月》月刊发表《追悼志摩》一文,称“他仍旧是他那一团的同情心,一团的爱”,评他的诗作风更为成熟,“初期的汹涌性”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意境深厚了,笔致淡远了,技术和风格进步了。沈从文[4]与茅盾[5]皆于同年分别作《论徐志摩的诗》、《徐志摩论》对其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以及个人的信仰、思想转变做了评述与分析。在这个阶段,评论界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除胡适因个人情感倾向而对其大力推崇,其余大多都针对诗歌的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形式做了两方面的讨论,基本肯定了其奇妙瑰丽的想象与悠扬婉和的格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做出的贡献,又指出了其中的辞藻堆砌、刻意追求音律等问题。后人对徐诗的研究亦多延续此番论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
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主要从徐志摩诗歌中与花有关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背后的隐喻特征与内涵,以此窥见徐志摩本人的价值观、女性观随着其个人的经历与时代的变迁的发展历程。全文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徐志摩的具体诗歌内容出发,整理分析徐志摩在其诗歌中对不同“花”的使用,以及各种类型的花出现的频率与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2015年1月15日--3月1日 搜集资料,明确论点,确立框架
(2)2015年3月1日--3月15日 撰写开题报告
(3)2015年3月15日--4月1日 论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
-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大出版社,1999.
-
george lakoff and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chicago up.,198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