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文献综述
2020-04-21 16:21:29
1.目的及意义
{title}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翻阅中西方文化的文学研究,会发现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以物借喻,直抒胸臆。但在当代认知理论看来,“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建构在了隐喻之上。Lamp;J(1999:497)指出:“隐喻相对于概念,特别是抽象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汉语词汇系统中,颜色词作为表达颜色概念的语言成分,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颜色对人的生理或是心理也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人们通过视觉感知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如北宋贺铸的《绿罗裙》中有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与“青草”相映射,在离别许久的日子里,可思而不可近,唯分别时身穿绿罗裙的倩影,最能勾起诗人的回忆。在羁旅生涯中,每逢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仿佛田田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倩影,飘飘荡荡,幻化而成。
由闻一多身处时代而言,其诗歌带有强烈的时代性,诗歌中的颜色词也较为鲜明浓烈,如《红烛》,以鲜艳的颜色词“红”直剖情感。其诗颜色词的隐喻内涵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受中国古典诗歌诗化意境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偏重于从诗歌创作的实践出发,联系诗人的创作心理,归纳众多的诗例,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闻一多的《红烛》也是受到了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的影响,以“红烛”这个意象表达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和个性。诗人以“红烛”自喻,希望用那微弱之光,“捣破”禁锢人们灵魂的“监狱”,以“飞蛾扑火”般的姿态在“夹缝”中怒吼。第二,受到西方现代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那种理想的彼岸世界。作为爱国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以其锋利的笔触,直吐内心的赤诚和热情,坚定理想信念,“不误!不误!”找到方向,朝着光明的理想之路大胆迈进,即使是“蜡炬成灰”也无怨无悔。
关于闻一多诗歌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其诗歌理论的研究上,众多学者对闻一多先生诗歌理论的研究,见解各异,思想深刻。本文主要通过颜色词与隐喻内涵的关系,并借助古典诗歌及西方现代诗歌的隐喻内涵,对闻一多诗歌中颜色词的分布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的历程,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在朦胧诗意中发现诗人饱满的情感基调,从而研究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
2、研究意义
在创建格律体诗方面,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美是指诗歌的韵律、节奏、平仄、停顿等,使诗歌朗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音乐音符一般,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绘画美指诗人使用颜色词来表现当时的情感,通过颜色词的渲染,勾勒出诗画的意境美;建筑美是闻一多根据自由体诗而提出的,即要求诗歌节律匀称。闻一多作为新月诗派的精神领袖,其诗歌创作中强调“绘画美”,其实是强调写诗要尽力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色彩意象表达情感,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除了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那种山水画的意境影响之外,他更强调西方绘画中的色彩感。对于闻一多诗歌诗论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探讨闻一多诗歌的颜色词隐喻内涵在其诗歌意义中的作用,为闻一多诗歌鉴赏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求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传递。
(1)理论意义:
第一,从理论角度研究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将艺术的两个领域——美术和诗歌进行搭桥式的结合衔接,在相似中发现共鸣,对于闻一多诗歌研究而言具有独特性。通过总结对比前人的研究综述,吸取其创新可取之处并不断完善,无论是理论层次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可谓是传神之作,一个“绿”字,使文章生动而有色彩。闻一多先生在《罪过》中也同样使用颜色词,写道“老头儿和担子摔了一交,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颜色鲜艳而有明快。
第二,运用“色彩学”或“色彩学理论”,从具体的颜色词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有助于在研究闻一多诗歌理论方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创建新的审美范式,新的词汇系统,体现现代诗歌的“现代性”质素。
(2)实践意义:
第一,倡导本体论研究方法,即从诗歌语言内部出发研究诗歌本身,突出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在宏观框架之下,咬文嚼字,解读耐人寻味的不同情感。
第二,有助于开展发散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固化的框架理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多角度、立体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在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后,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国内更多的学者是在研究闻一多诗歌的色彩论,但是将颜色词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经验研究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从陈卫的著作《闻一多诗学论》中不难看出,早期学术界对闻一多诗歌诗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12月22日《清华周刊》上发表的一篇读后感《读lt;冬夜草儿gt;评论》,其后,梁实秋在该刊的第269期(1923年2月)也评论过闻一多的诗歌,以后有沈从文、朱湘、朱自清等学者、诗人对闻一多诗歌进行过评论。朱湘在1926年5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17卷5号上的《评闻一多的诗》是篇较早引起中国现代诗坛注意的评论。这篇文章以十分严谨的态度——“宁可失之酷,不可失之过誉”,对闻一多的《屠龙集》做了形式上的批评。在朱湘看来,闻一多的诗歌具有三个致命的短处,即:1.用韵不讲究,不对、不妥、不顺;2.用字太文、太累、太晦、太怪;3.音乐性的缺乏。1930年,沈从文对闻一多的《死水集》作了一次批评,对闻一多诗歌的颜色、节律的和韵以及诗歌的冷静风格等作出了印象式的品味,使闻一多本人产生了“不少的奋兴”。苏雪林的《闻一多的诗》发表于1934年的《现代》杂志4卷3期,这一篇论文着重分析了闻一多的诗歌风格。
五十年代后关于闻一多诗歌研究由艾青的《爱国诗人闻一多》揭开序幕,期间有不少学者对此研究,直至新时期也还在不断扩大,新时期以来,关于闻一多诗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题研究日趋深入,二是对闻一多诗歌作品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多角度的审视作品,挖掘出诗歌的许多新的内涵;三是新时期的闻一多诗歌研究出现了有组织性的特点。以上关于闻一多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1.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研究;2.闻一多爱国诗体的研究;3.从作品中探讨闻一多爱国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4.闻一多爱国思想对其文化的选择等等,但是对于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的研究,却依旧很少。
在20世纪80年代,吴诠元就曾撰文借用绘画艺术的“互补色原理”、“光色科学原理”讨论闻一多新诗的“色彩”,可惜多属散论性质的文章,在理论阐释方面似乎还有待深人。吕进、李冰封在《由“红”到“黑”: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一种阐释》中,重阐述探讨诗人文本中意象的选择、转变及内涵,从以美和爱为中心的“红色”意象群,后期偏重于死亡、鬼等的“黑色”意象世界两个方面,以“红色”追求理想、真理,以“黑色”加深文本的现代意义,由“红”到“黑”显示了诗人文化及审美取向的转变。该篇文章的出现,较诸以往偏重诗歌语言设色方面的言说,具有超越性进展和启发意义。
吴克峰在《闻一多诗歌色彩浅论》一文中表示“在闻一多诗歌创作中,色彩通过语言涵入诗篇,主要用了三种方法:1.直接的语言;2.描述的情景包涵色彩;3.背景与现况决定色彩”。作者认为“诗人是以色彩的丰富变化抒发内心种种瞬间的情感”,认为诗人对色彩的支配“完全服从于诗歌本身所需要的情绪。”
周彦在《中西合璧的宁馨儿——闻一多诗歌色彩论》中表示: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认为闻一多的诗歌色彩是他追求艺术理想、人生理想的途径,认为色彩帮助他完成了艺术追求、实现美的理想。
虽然有部分学者有注意对闻一多诗歌色彩的研究,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对诗人运用色彩的“采撷”,停留在词语的概括和提取层面,并未作出深刻的研究,大都点到为止,对于具体讨论颜色词的隐喻内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少之又少。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三、研究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1、研究基本内容、目标
本论文主要研究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分析其颜色词的分布和使用特点,结合现有的研究文献,探究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的特点,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与古典诗、西方现代诗歌的关系,从而发现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在现代诗诗歌史上的意义。
2、技术和措施
本论文首先使用文献法,通过收集、整理、借鉴等方式,对现有的对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的研究、对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颜色词的隐喻内涵的研究进行分析了解,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系统归纳研究;其次,通过阅读法,精读作者原著作品,了解闻一多在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等不同各阶段的诗歌著作的特点,总结统计其诗歌颜色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颜色词的隐喻内涵。
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综述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通过阅读法,总结闻一多诗歌颜色词的分布和使用特点;
第三,通过文献法分析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特点,并使用对比法,探讨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与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的关系;
第四,总结以上的分析成果,探讨闻一多诗歌颜色词隐喻内涵在现代诗诗歌史上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