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论公刘诗歌之“真”开题报告

 2021-12-14 21:53: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刘不仅是50年代西南青年诗人群中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也是他那一代“复出”或曰“归来”的诗人群中的重要一员,他为当代中国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如下的一点尤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即:他的诗歌作品处处体现了一个诗人的真实。他以诚实的态度拥抱了他的时代和人民,他溶解个人的真实情怀于生活的激流之中,他把历史的轨迹刻印在自己的诗行之中。而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真”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此,本文选定公刘这个人,对其诗歌的“真”进行研究,以此来走近公刘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所写下的诗篇,分析公刘诗歌之“真”的具体内涵,认识公刘独特的诗歌观及其诗歌的价值所在,并进一步了解公刘对“真”的追求有何时代的意义和潜在的弊端。与此同时,通过这篇论文的撰写可以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当代的诗歌发展脉络有更好的把握,并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具体学科的分析、研究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时期的所有诗歌作品都缺乏艺术的创造力。在1953年至1955年间,一种新的诗风和一种新生的诗歌力量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而为“十七年诗歌”灌注了新的艺术活力,公刘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诗人之一。公刘早期以优美瑰丽的图画和边疆奇异的生活情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如《西盟的早晨》等组诗。这些诗歌虽然仍难以摆脱“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色彩和“为人民而歌”的特质,但因公刘对边疆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奇特的想象,公刘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独特思想特色和艺术风采,也获得了文坛的广泛好评。从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诗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吹奏哨呐。这是诗人才华横溢的时期,艺术上崭露头角的时期。诗集《在北方》,标志着诗人从自己创作的地平线,开始向新的制高点奋力崛起。

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被逐出文坛后,公刘历经了二十个严寒酷暑的折磨与屈辱,重新回归诗坛。这一时期,一股积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主义矛盾盾和阴暗面的潮流出现在创作中,公刘则是这股创作潮流在诗歌方面主要代表之一。归来后公刘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0年前的叶笛换成了铜号。“追求思想和感情的不加掩饰的真实呈现,使他的诗常常具有锋芒毕露的思想逼力和炽烈灼人的感情喷发”。早期的清新、奇丽、乐观、豪迈不见了,取代之的是冷峻的思索和炽烈的情感。正如有的论者所言,“他的诗歌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冷峻,是包容着巨大热情的对现实不留情面的解剖,这种解剖有时由于入木三分而令人不寒而栗”。而这样对现实的正面干预,也使得公刘有的诗歌“议论过多,形象不足,感情贫乏,思想直露”。但是,从总的倾向看,瑕不掩玉,公刘无愧于著名诗人的光荣称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真”即是诗人对诗的一种敬畏,对待自己灵魂的一种坦诚,它是在诗人对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内心生活有了彻底的了解之后,心灵深处所发出的最真诚的呐喊。诗歌中的“真”是通过诗人对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的深加工,再以诗歌的形式把加工过的内容表现出来。这种“真”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公刘一直十分重视文学“真”“善”“美”中的“真”,他认为“真恰恰是艺术的灵魂”,所以本论文以“真”为着眼点,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品格对公刘诗歌中的“真”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来挖掘公刘对“真”的追求的得失和其诗歌观的价值所在。

本篇论文主要是用三部分分析公刘诗歌的“真”。第一部分:立足于时代大环境,具体分析公刘的个人性格和时代命运,以此来剖析公刘所形成的诗歌观和他对“真”不懈追求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公刘诗歌中真的内含,主要有三类:一是真诚,公刘为人耿直,以真诚的心用诗歌来自省、沉思、为人民说真话;二是真境,分析公刘的诗歌写景、状物之真;三是真情,分析公刘对战士、祖国的爱,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及个人复杂的情愫。论文第三部分分析公刘“真”的特征变化,并着眼于诗歌的时代价值和美学价值来反思公刘这种诗歌观的得失。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及进度安排:

一、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2015年10月)

二、选题(2015年11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李天靖、刘粹,干涸的人字瀑:纪念诗人公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22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