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毛作品中沙漠意象的深层含义——以《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为例开题报告
2021-12-17 21:46:38
全文总字数:191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的: 三毛人生虽然短暂,她的爱情却永远萦绕在每位读者的心头,她的人生却也斑驳地彰显出她生命的轨迹。在隔膜主题、孤独主题、失落主题、寻找主题等穿梭于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时,最能满足读者猎奇心理、最具有丰富自由意味的作品就应该是三毛创作的作品了。本文通过分析她作品中关于沙漠意象的描写,结合她对爱情观念、流浪意识、追求思想自由的态度和看法,进一步理解三毛作品中沙漠意象的深层含义,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游记散文写作的出发点和思想内涵。
意义:近些年来,虽然三毛的作品不像之前那样被追捧,还是有很多读者尤其年轻读者一直从中汲取着温暖人心正能量,与人为善,怀揣梦想,追随本心,尝试一切。本文以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从对三毛作品的沙漠意象的分析,来解读三毛对于人生感悟、哲学思想、爱情观念的看法。从写作情感方面为研究三毛增添个人的理解。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三毛的研究不是很多,但是有一些日本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比如信州大学讲师李丹丹层发表过一篇关于三毛游记作品的文章:《三毛の作品「欧州に赴く途中の見聞録」に関する覚書》(信州大学学报.2012年二月刊)。国内对于三毛的研究比较多,之前不少学者有对三毛本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流变、艺术特色、作品风格等的研究,比如介绍她人生经历的书,有翟晓斐的《三毛传》;重点评述三毛爱情童话的书,有朱云乔的《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等。 大陆学界对于三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1991年三毛去世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三毛研究,叙述模式表现为“作家生平 主要作品的内容介绍 思想主题 艺术特色”的程式,并呈现出一种趋同的研究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毛研究,对于作品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承袭了上一阶段成果又有所突破。钱虹从读者阅读接受层面,对三毛作品特色的分析。研究方法上亦有所拓展,主要运用符号学、接受美学、语言学、文学传播等方法来解读三毛作品。关于三毛创作姿态和作品文体的探讨仍是热点问题。2. 研究的基本内容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名声大噪的一位台湾女性作家,三毛以自己独特的经历赋予其作品独特的艺术品位。她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屡屡不断地打破世人自以为是的成见,在丰富精彩的旅途中践行自己的生存理念,在沙漠孤烟中坚持精神的自由,在想象与现实中抒写人生的辉煌。论文主要通过描写三毛的作品中关于沙漠壮丽广阔的自然风景、狭隘简陋的生存环境和单纯独特的人文环境,来表现三毛流浪沙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皈依。并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去往沙漠的原因、文化隔离带来的内心的孤独、努力追求思想上的自由,来递进说明三毛游记作品中关于沙漠意象的深层理解,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游记散文写作的出发点和思想内涵。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2016年1月至2月,查找资料,翻阅文献论文,确定研究范围和参考资料;
至2016年3月中旬,完成论文大纲,进而完成论文大体结构框架;
至2016年4月中旬,完成初稿;
4. 参考文献
[1]黄佳鹂.三毛的自我放逐之旅[d].福建: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5.[2]翟晓斐.三毛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陆世清.陨落了,沙漠之星——三毛的生与死[j].台湾文学新论.1998.
[4]艾文茵.撒哈拉不哭泣[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