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山水题材诗
2023-07-05 10:04:35
论文总字数:9307字
摘 要
杜甫将浓郁的家国之思和悲悯的个人情素倾诉于或是明静恣意、亦或是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观中。具体体现在:其山水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独特思想内容、艺术魅力和成就以及对当时及后世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在流传下来的一千五百余首诗歌中,山水诗便有两百余首,单单是数量上就超过了一般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与“二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山水诗相比,艺术风格自成一家,思想上则更胜一筹。收汇诗人笔下的是祖国的山河湖泊,而杜诗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与地位。关键词:杜甫,山水诗
Abstrat: Du fu will rich the thought of home country and pity for personal estrogens or confide in Ming jing, willfully or forceful magnificent landscape in the landscap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n: the unique landscape poetry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charm and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poetry at that time and later poets. Du fu in come down more than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poems, landscape poetry has more than two hundred first, just the quantity is more than the general landscape poets. His landscape poems with "2 x", wang wei, meng haoran, poets such as li bai"s landscape poems, compared to the unique art style, it"s better to be thought. In the poet"s native rivers and lakes, and du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oetry, has the incomparable role and status .
Keywords:Du Fu,Landscape poems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影响深远。一谈及杜甫,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臆想到他挥下那些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忧国忧民、思想深邃的名篇佳作,他的山水诗在不经意间就被我们所遗忘了。但事实上,并不以山水诗闻名遐迩的“诗圣”杜甫却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杜甫山水诗的创作背景与思想内容
我国的山水诗起源于先秦时期,在魏晋时期雏形的端倪逐渐显现,直至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已至鼎峰,而在盛唐至中唐时期的杜甫将山水诗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将诗歌从索然无味中解放出来,此外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特点为“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1]p57同为陈郡谢氏一族的谢眺则发展了“大谢”的笔法,将山水诗以画匠的功底展现给世人,但诗的离玄诗风已消失殆尽。随后,于盛唐时期,山水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著名的当属王维、孟浩然,当然,“诗仙”李白也在其列。然杜甫综合各大家山水诗的风格体系与写作手法,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变体”寄情山水,曾在《解闷》系列诗第七篇道“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2]p79
从二谢到王孟,再由王孟转至杜甫,他们的写作形式不尽相同,内容也是形态各异,究其思想主题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照贴临摹,以画匠的手法直接描绘山水的形态,类似田园风格的诗歌,进而勾勒出山水的轮廓;第二类则是在描绘山水外在形体特征的同时,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感情寄情在山水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杜甫的伟大在于,尽管他能够洞悉国运式微、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一切,他也不曾采取任何一种方式的逃避,在诗中,往往将情感溶于山水画中。对国运之不幸的关心,对处于离乱灾难之中民众的深切同情,构成了杜甫个人生涯与诗歌的核心内容,当然,山水诗的思想内容也包含在内。
一个时代总是能把它最深刻的印记打在那些身处边缘的人物身上。杜甫不仅见证了时代,他的动荡、毁灭、灾难和整个社会的苦难,也见证了在这一世界里一个诗人的屈辱和自我解救。在这里,时代与个人,历史与诗歌之间的张力得到了高度的体现。因此,唐朝诗人常常借歌咏山水,吟唱自己的理想,诠释自己的情感。再熟悉不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太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王之涣、“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王安石等等,这些山水诗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墨重彩,或恣意勾勒,或展现水乡的柔情,或湍流的不羁,亦或是峡谷的磅礴。
然杜甫小时候便显示出对山水的尤为喜爱,母亲体弱多病,倘若正值上好天气,子美便纠缠着母亲大人带他去门前泗河岸上看来往的船队和摇曳的菖蒲,或登山午后的笔架山眺望……可见其沉郁初现端倪。
子美受李邕大人的激励,暗想日日闭门读书,已是破万卷,然未行千里路!不历人生,不谙世事,焉有报国为民之能?欲离开洛阳,远游天下。
落脚嵩山探幽,吴越地古迹觅诗,辞吴越东都应试,游齐赵邯郸怀古,聚兖州诸子倾心,登城楼子美放歌,岱宗望月众山小,日月相曜洛阳城。
游历数十载,心中荡气回肠,任游一回环,充值正能量。正值求学漫游之际,诗篇佳作不断,先看《绝句二首》之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再看其《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诗可谓清丽工整,却无“侵凌血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2]p114之句生动。这首诗微有关雎之思。
《望岳》该诗最绝的是第二句,多大的胸襟,多大的眼界,竟然看全了齐鲁大地。而能让这一片青青大地引入心境的,就是这一座突兀而立德泰山。这句让全是具有意义,有了这句,才让末联有了表现的场面。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首诗却是末联开张,气象万端。清新脱俗的言辞加之冷暖结合的色调,与传统山水诗有神似之处,但它所突显出来的高峻广阔的境界,将齐鲁大地青翠碧绿、一望无际之景象写的历历在目,却是传统山水诗所不多见的,可谓气骨屏凛,体势浑厚。
经吴越之地秀丽风光及文化浸润,名山大川使其诗文壮阔,沧桑历史时期诗文深沉。杜甫诗风亦在漫游之中,彰显风格:既有苍凉雄浑之气,又有委婉清丽之音,沉郁顿挫,铿锵凝重,包罗万象,中和严谨。
倘若将杜山水诗作分成两部分,可以以兖州之行(杜甫从故乡到兖州探亲)为一个节点,随后的山水诗或大气中加扎着些许迷惘,或豪情壮志中带着婉约顿挫,再也见不到望岳的体势雄浑与峥嵘气骨。像《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命运多舛的杜甫,年老仍旧不能安顿,孤寂而又多病,但是那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充斥着每况愈下的窘境。这首诗展开一个伟大的场面,但在这个伟大的场面里,有一个孤舟,一个病重的老人,他的手头竟然没有和他相关的人的一封信。孤苦伶仃地匍匐在天地之间的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在为所有的人流着泪,唱着歌。暗示了子美得偿恒久的夙愿,以及仍旧怀揣着国度的百感交织之情。
不同的经历,不同阶段的人生,无论或喜或悲,还是喜忧参半,上述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杜甫总能将诗歌的思想内容溶于山水画中,烘托出对国运之不幸的关心,及离乱灾难之中民众的深切同情。
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及成就
山水诗从无到有、从不成熟迈向成熟大致经历了悠远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两汉时期,乐府诗和大风歌中有对山水间接的描摹。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代,首次将山水诗从玄言诗的离玄裹挟之风中解放出来的是二谢,他们赋予了大自然以美学精神,当时的山水诗往往注重客观的招贴描摹,暴露出来的缺点便是无法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因此,质实而不空灵是此时山水诗的特点,有句无篇,有式无形,读之无雅韵,久之则心累。第三阶段:盛唐鼎盛时期,山水诗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起色。“王孟”雄阔的心胸气度,对自然山水的深入感悟和对艺术精神超凡的认识,创作了大量折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受的山水佳诗作,具有超高的艺术表现力。注重将客观景物的状态、个人对所见景物的形态及个人的情感进行描绘,这白描的手法是大多数山水诗人所倾力表现的,少刻画,不修饰,做到水韵天成。“但缺点是过于寻求山川奇貌,美学韵味多偏于优雅稳健。”[3]p633第四阶段:盛、中唐期间,杜甫饱经忧患,却对大自然倾注了无限热情,一旦闲暇,便登临胜迹,饱览无限风光,寄情无限山水,从而“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杜甫破立盛唐的“旧法”,超越前辈,敢于突破,一改前人所持有古板的方式来描写山水,因此他的山水诗呈现出与谢眺、王维等诗人迥异的风格,完成了山水诗的再一次变革,这也是山水诗第四阶段的最高成就。
杜甫山水诗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传统山水诗的创作风格,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的山水诗韵律工整,音调寂静稳健,风格独特,因而格调比一般山水诗高。通过对山水外形之美的刻画,给人充分的审美享受,也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外,通过诗中的民族意识和时时不忘祖国山河命运的时代使命感,激发读者的共鸣。其诗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杜甫精心描摹壮阔的河山,并赋予它们以时代的气息,使之变为历史的见证。在抒情表达上,细腻中不乏深沉,寓情于景,简直妙笔生花。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所作的山水诗,则更多地倾注了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与期盼,提升了山水诗的品质,使山水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厚,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借《登高》来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啼猿”、“飞鸟”等富有幻想空间的意境,这些带有意象的意境织成一幅徜徉千里的“三峡悲秋图”,满含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艰难一生的感慨。颔联萧萧落木,诗人对落叶细致入微的刻画,秋日伤感气氛的流入仿佛是诗人自身苦闷情感的渗透,又通过细致的场面烘托,把山河破碎、人们流离失所之状,蕴含于孤寂的山水意境之中,沉郁苍凉,心中布满哀伤,读者观之,感同身受。“如深海幽草,瘦劲难名,沉深幻影……不愧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4]p95再看《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杜甫在描绘蜀地山川的景观之时,满含真情,歌中将灵山、玉台山的山势气象与中原五岳的嵩山、华山相比,不分伯仲,喻示到处都有祖国壮阔的山河。同事,在描绘景物之时,暗含动态时事,第二联就是借安史之乱,描绘出国都艰危处境的态势。
由此观之,子美的山水诗极具时代气息,在描绘祖国山川壮丽中反应当时朝廷的政治动荡与政治局势,“诗史”头衔,当之无愧。
第二,杜甫山水诗的艺术造诣则更多的流露在语言的修饰与推敲上,语言虽无华丽质感,却对仗工整,沉静稳健,颇有大将之风。正如他曾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苦苦寻觅,细细琢磨,语言不达到惊人决不罢休 ;“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好词佳句不分家。由此看出,他对诗中的每字每句,都极为苛刻,通常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其文字功底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的魅力。《游夜怀书》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中,“垂”字衬出边境的辽远,“涌”字凸显了出江水喷涌的状态; 《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一个“坼”字形象地描绘出吴楚两地割裂开的景象,一个“浮”字则将天地与海连为一体,颇为壮观。而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一个“出”字 写小鱼水中嬉闹的随性,一个“斜”字道出了燕儿自由翱翔之态,传神而又详尽。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由此不难看出,杜甫山水诗的语言特色是精工沉稳。杜甫作诗之时,为了达到语言上的对仗工整,沉静稳健,声韵上的和谐,特别注重炼字,他不只是炼意,还有炼声,深情并茂。再从句式上,音节上,修辞等方面进行精心的雕琢。我们从炼字角度剖析上文所提及的《登高》:
这首七律中的经典之作,每个字都协律、对仗。前两联都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联联工整,尤其是首联两句,句中又自对,每句中,又词词皆律,实为妙哉!就单说描摹景物,既有细笔勾画,又有大笔写意,首联中就包罗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的声音,颜色、姿态,每一个景物当然仅仅只用一个字带过,却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中两联每一句都时空莫辨,沉郁苍凉,心中布满哀伤。从全诗来看,这种协、这种对,都极为精当。首联和末联,天象、人心,一一对来,不动声色,完全是诗人心律的跳动和思想的状态。中间两联,是杜甫独有的场面、故事、感触和梦想。以我为主,万象宾客,演绎时空开合。可谓全唐七律的压卷之作。
第三,杜甫还自创声律,他用自创的变体描绘山水,创作出格调颇为新颖的拗体格律诗,这是山水诗新的艺术形式。他不受格律模式的限制,改变了平仄固有的方式,也不失诗歌本身的声律美、节奏美以及韵律美,反而更好描绘出山水景物气象万千的交化,如,杜甫于夔州所作的《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是一首自创音节的拗体七律,这首诗便是打破陈规,诗人要用这种变体才能充分写出座落在瞿塘峡西侧北岸的白帝城楼挺拔无畏,生动的刻画了峡坼云霾,龙虎鼋鼍随时兴风作浪的气势,诗中充满着闷闷不平之气,却又对国家民族寄寓着希望。律诗的拗变,是经过杜甫毕生努力探求,才获得人们认可的重大艺术成就的。
三、杜甫山水诗与其他山水诗的横纵对比
提及纵横,我们率先想到的诗纵横家张仪苏秦,仅为抛砖引玉,实则将纵横之术简单应用于山水题材诗,自会有同一时期与杜甫山水诗不同风格的山水诗,亦会有不同时代与杜诗不同的山水诗之间的对比。同为山水诗,有对比自会有迥异,自会有高低之分,自会有凹凸之态。
从山水诗的开创者说起,谢灵运开一代之诗风,从原先古板晦涩、写意为主、辅之写景的诗歌言辞中突破出来,将自然景观融入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鲍照曾在书中甚是夸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5]p224二谢中的小谢则将山水更加直观的显露出来,让我们来体会下谢眺的《晚登三山还忘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虽不能完全代表小谢的诗体风格,但从中可窥知一二,全诗十四句,以“望”为枢纽,前八句写登高靠江所看见的景象,后六句写由景生出的去国还乡的感情。诗中除第五、六两句,描写日暮春江的自然景色时想象奇特、用于精工,生动逼真,其余描绘之境趋于平铺直叙的表达。再对之杜诗《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不以对比,不以成类聚,谢诗善于平铺直叙的写景,情景分开描绘,偶有交融;而杜诗的这首诗看上去只有第二联是赋,其实句句比兴,句句是赋。天地人合而为一,天地万象之时人世与人生的苍茫背景,还为所有属于历史的人留下了丹心、热肠和忧国泪。将天地万象之境刻画在悲天悯人之情中,可谓是入木三分。这样的大手笔惟恐谢诗所不能及。
笔锋转至盛唐,“王孟诗派”中的王维的山水作与杜诗同而又不同。清淡自然是王诗最显著的风格,体现在诗人那些反映归隐山林的诗作中,如《终南山》中,“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时意境丰富,大气磅礴,写景,抒情好似信手拈来,可谓平淡、自然之至,但这种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淡而浓远,好似浓茶与陈酒,越品越香。个人认为这首诗是题画诗,一句一画,整首诗就像画的册页,而想画一幅王维的整首诗意图,恐怕也就这首终南山了。如若不够尽兴,再来品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么多的画面,汇集在区区数十字里,除了骨子里分不清诗与画的王维,还有谁能做到呢?中间两联,好到了只能看作两个分别的联句了。其实对王维,画画一样的诗总有过头的时候。相比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意传神,咱杜甫应和《瞿塘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3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