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影视改编研究
2023-08-21 16:03:41
论文总字数:13457字
摘 要
自第七艺术诞生以来,小说和电影就有了天然的联系,文学作品是电影剧本的一大重要来源。进入新时代,传播媒介迅速崛起,大众文化空前膨胀,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但由于电影和小说所属的艺术门类不同,在小说与电影联姻的过程中,展现出双刃剑的性质。贾平凹是现代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热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受到观众的追捧、导演的青睐。从贾平凹的小说影视化产生的优势和缺憾来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之路,为文学与影视的发展道路寻求方向。关键词:贾平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
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the seventh art, fiction and film have a natural connection. Literary work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ilm scripts. In the new era, the media has risen rapidly, the mass culture has expanded unprecedented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has never been clos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art categories of movies and novels, the nature of double-edged sword has been dis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marriage between novels and movies. Jia Pingw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haracters in the adaptation of modern literary works. His works are sought after by audiences and favored by directors. Fro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a Pingwa"s film-based fi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f film-based literary works, and seeks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film-based television.
Keywords:Jia Pingwa,Literary Works,Adaptation
目录
前 言 4
一 八十年代的贾平凹小说影视改编 4
二 九十年代的贾平凹小说影视改编 8
三 新世纪的贾平凹小说影视改编 9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前 言
中国步入90年代后,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社会的读者已开始从阅读文字转变为观看影视画面。再加上,意识形态对于文学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文学面临着商业法则对自身的侵袭和大众传媒的冲击、震荡。[1](p259)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是普遍趋势。但说到底影视和文学还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在进行艺术转换时会显示出双刃剑的性质。
文学作品是电影的重要营养来源,选择作家作品就是关键,在这一点上贾平凹具有绝对优势,事实也是如此,直至今日,贾平凹共有六部作品经过改编登上荧幕,它们分别是由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为电影《野山》;小说《腊月·正月》改编为电影《乡民》;小说《小月前本》改编为电影《月月》;小说《五魁》改编同名电影《五魁》;小说《美穴地》改编电影《桃花满天红》;小说《高兴》改编同名电影《高兴》。通过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梳理贾平凹作品在影视传播中的优势与缺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 八十年代的贾平凹小说影视改编
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最早上映了贾平凹的三部作品,它们分别是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小说《鸡窝洼的人家》为电影《野山》,198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小说《腊月·正月》为电影《乡民》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小说《小月前本》为电影《月月》。三部作品都是关于改革开发时期关于乡村变化的题材,属于改革的商洛系列,都以美丽古朴的秦川商州的小乡村小县城为观察点,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描写古老乡村受到新浪潮冲击而引起的物质精神上的变化,展现了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三部作品在完成后就被三位导演看中,立马改编搬上荧屏,充满了时代感,如纪实影片一样把时代的模样展现给观众,把最重要最符合时代脉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让人更好的了解时代,紧跟时代。
最早登上荧屏的作品是1986年9月11号由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而来,由颜学恕执导,杜源、岳红主演的电影《野山》。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在外参军复员回来的禾禾不甘心土地种植,折腾于副业,在不断地尝试失败后发家致富,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改变周围思想观念,引发两个家庭的分离与重组的故事。小说获得了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十月》杂志社的十月文学奖。颜学恕导演在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说这篇小说充满了泥土味儿,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环境都是如此的生动鲜活、浑然天成,而这些正符合了颜学恕导演的艺术追求,颜学恕导演立马的对小说进行影视拍摄,在陕西镇安县米粮乡历经三个月最终完成了电影《野山》。电影《野山》的上映大获成功,在1986年的第六届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了六项奖,一部电影可以囊括六项奖项,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并且电影在法国南特市举办的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故事片大奖,打开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新局面。
电影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小说的还原。电影《野山》基本对小说内容进行还原,改编的地方少,这样的拍摄方式意味着电影最大程度的还原小说故事、展现小说风采,把小说中的古朴农村,风土人情、思想观念都移植到了屏幕上,把小说之美、小说之精髓还原到极致,让观众在视觉的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享受。
第二,细节服务整体的改编方式。电影的改编是从细节上进行的。首先是二水的人物改编,二水在小说中是一个情欲上得不到满足,自私、善妒的家伙,趁禾禾和秋绒离婚,三天两头找借口到秋绒家,想占秋绒便宜。当看到灰灰和秋绒关系亲密,背后去禾禾挑拨他和灰灰的关系。二水对禾禾的好是存在私心的好,是虚伪、易破的,一旦出现利益问题,两人立马就分道扬镳。但在电影里导演对二水的形象做出改编,把他的自私狭隘变为活泼义气,把狡诈之人变为可爱之人,电影中的二水总是乐观向上的,在禾禾失败时依旧不离不弃,他的天真烂漫强有力地感染观众。其次,增加了禾禾和秋绒和好的情节。导演增加这段情节比起原著单纯的送鸡蛋更加的符合人物的情感,比原著更显细腻,能进一步了解到禾禾和秋绒的婚姻是他们观念的差异引发的分离,更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三,接近真实。《野山》在改编的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靠近真实,在拍摄时做到百分之九十六的同步录音,把山的声音、水的声音等自然之音录入,最大限度的使用自然光,拍八点的戏就在八点拍,拍黄昏的戏就在黄昏拍, 就连演员身上的服装都来源于农民,《野山》的拍摄是在无线接近真实的基础上完成的,是脱胎于现实的影视作品。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45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