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叙述视角下的卡列宁形象研究
2023-08-22 08:53:01
论文总字数:16426字
摘 要
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经典形象——卡列宁,单调、乏味一直是这一文学形象留给读者的最直接印象。文章通过梳理卡列宁的生活、情感与心理发展过程,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的分析,从故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这两个不同叙述视角之中,将一个如此可悲、可恨、可鄙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分析概括为“正人”卡列宁、“圣人”卡列宁和“爱人”卡列宁三个丰富人物形象来展开深入探究,试图展现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自身的丰富性,以及引发读者对人物与时代、自身和他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代表了托尔斯泰在自身思索中的状态,本篇文章想通过“爱”与“宽恕”的力量来挽救这个失落灵魂。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深刻感受卡列宁形象的复杂性与经典性。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卡列宁;叙述视角
Abstract:The classic novel "Anna Karenina" of the Russian writer Lev Tolstoy in the 19th century has shaped a literary classic image of the "bureaucratic machine" incarnation - Karenin, selfish, cold, hypocritical has always been This literary image is left to the reader"s most direct impression. By combing Karenin"s life trajectory,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the two different entities of the narrator outside the story and the focused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the article will be a hateful, pathetic, sad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s summarized as the three rich characters of "Zhengren" Karenin, "Sage" Karenin and "Love" Karenin,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richness of this classic character image, and to stimulate readers Re-examine and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 times,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 character of Karenin represents an intermediate state of Tolstoy"s exploration of faith.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ave the soul engulfed by ration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power of faith of "love" and "forgiveness". Therefore, we should profoundly feel the complexity and classicity of Karenin"s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Keywords:Anna Karenina; Lev Tolstoy;Karenin; Narrative perspective
引言
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的精彩的一笔,它无数次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带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以不同的生命感悟。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和难以磨灭的印象。作品中作为单调、乏味化身的丈夫卡列宁,一直以其自私、冷酷、虚伪的个性特征成为读者眼中“小人”的代表。笔者通过对卡列宁生活、心理和情感的发展探究以及对不同叙述视角的研究,概括出“正人”卡列宁、“爱人”的卡列宁和作为“圣人”卡列宁的三个不同的形象特点,试图突破传统评论中对这一人物单一化的理解,展现作家塑造人物的丰富和复杂性,给予人物丰富深刻的感受力。
通过分析研究卡列宁形象的文章,进一步梳理研究卡列宁形象的发展轨迹,分类展示已有成就,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进行不同叙述视角下的卡列宁形象的研究:
- 研究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国内外学者虽然对这本书有了很多的研究,涉及了很多的方面,但主要也是关于其中的一些比较重要并且具有一定争议的人物例如:安娜、沃伦斯基、列文,其他的少有涉及,有关于沃伦斯基和安娜的爱情、卡列宁与安娜的婚姻、列文与安娜的两条线索、安娜之死分析、安娜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的对比等等,其中关于卡列宁这个人物的分析少之又少,并且对之分析,也对他整个人物持有否定态度,认为他迂腐、残忍、墨守成规、单调乏味,这些人物特点使得我们对卡列宁这个人物的分析扁平片面单一化,因此想通过分析不同叙述视角下所呈现的卡列宁的形象,使他整个人物形象全面起来,不管是研究的目标,还是运用的叙事角度理论都是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意义的。卡列宁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一直以来国内外对这个人物的研究很少,并且片面局限,认为这个人物形象迂腐、生活单调、没有激情,但是事实应该不是这样的,将通过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以及其他的叙事学理论,去探讨不同叙事视角下,呈现出的卡列宁形象,通过对原文的深度剖析,找出不同叙述视角下的卡列宁形象,比如:安娜视角、读者视角、作者视角、其他不同人物的视角,并且通过叙述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分析出来的卡列宁形象是真实的、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单纯迂腐的,对整个叙事学理论增加了文本分析的内容,对叙事学也有了一定的补充,对卡列宁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到了塑造和补充的作用,也为《安娜·卡列尼娜》整本书的分析增加了新颖的角度与分析的内容。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卡列宁形象的研究可以追述到八十年代,其实整本书一直以来为人所更关注的是关于安娜的形象研究,以及安娜和艾玛的形象比较,她们的爱情观,对于卡列宁的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多,而且刚开始趋于批判,慢慢到后来对于这个形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了,再到后来对这个形象有了精神分析法的研究,以及符号学的研究等等。
- 早期的国内研究
1986年7月2日李恒方教授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并非变奏的疏忽——浅谈卡列宁性格的复杂性》,第一次从书中找细节分析卡列宁的形象不是单一的,他是复杂的,他有着乏味、单调的一面,他又有着善良、有爱的一面。
- 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
接下来的研究大多数是与其他形象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分析卡列宁的复杂形象的。刘远《三个被遗弃的丈夫——包法利、德·瑞那、卡列宁形象比较谈》[16],通过将三个被遗弃的丈夫,包法利、德·瑞那和卡列宁的比较,比较出他们被遗弃的不同特点,从中看出他们形象的不同点,进一步分析卡列宁形象;王爱红《周朴园与卡列宁性格复杂性之比较》比较了周朴园和卡列宁形象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进一步去分析形成这样形象的原因,对于分析卡列宁形象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 用理论去分析卡列宁形象
唐雅玲《分裂的生命形式——论卡列宁心理刻画的审美意义》从心理刻画理论,从心理刻画角度分析卡列宁的人物形象;王小英《视角偏向与理性“自我”——卡列宁形象的符号学解读》[5]通过符号学原理,对卡列宁的形象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去探索视角的偏向以及卡列宁自身的是否是理性的“自我”;欲望决定命运——用精神分析法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分析卡列宁的人物形象,可见其本我、自我、超我的部分以及其中的关系。
- 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提出
对于卡列宁的形象,虽然也有相应的研究,不管是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是用理论分析卡列宁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其中对于卡列宁这个形象的复杂性都有了相应的解读,但是对于卡列宁形象在不同叙述视角下的研究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将通过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以及其他的叙事学理论,去探讨不同叙事视角下,呈现出的卡列宁形象,通过对原文的深度剖析,找出不同叙述视角下的卡列宁形象,比如:安娜视角、读者视角、作者视角、其他不同人物的视角,并且通过叙述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分析出来的卡列宁形象是真实的、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单纯迂腐的,对整个叙事学理论增加了文本分析的内容,对叙事学也有了一定的补充,对卡列宁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到了塑造和补充的作用,也为《安娜·卡列尼娜》整本书的分析增加了新颖的角度与分析的内容。
一、“正人”卡列宁
(一)“正人”的含义
这里的正人加上了引号,正人本来的意思是正直的人,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这里,从安娜的叙述视角来看,卡列宁是一个正人吗,显然不是,所以带上了引号,从安娜的视角来看,这个“正人”卡列宁形象只不过是他自封的,没有任何真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对于安娜来说,卡列宁用他自认为的正人所具有的“正直”的性格特征用那些所谓“高尚”道德、井然秩序建立起来的理性婚姻殿堂被伏伦斯基热情如火的爱情摧毁时,毫无生趣的生活注定会被无情的打破。[2]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独特性在于作家善于描写“心理过程的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2]从沃伦斯基的出现到家庭受到的无数创伤这些疼痛的生活变故让卡列宁的内心同样经历了从猜疑到痛苦的发展。而夫妻间的四次交谈既展现了卡列宁内心情感的急剧变化,也形成了这一阶段作为“正人”形象的卡列宁所谓的残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二)故事内人物视角安娜眼中的卡列宁“正人”形象
卡列宁在作品中的首次出现在读者视野中是在彼得堡车站,是来迎接从哥哥家回来的安娜。充满生活情境的画面中,作者却通过安娜的眼睛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令人生厌、毫无生活气息的俄国官僚的形象:拥有一张毫无生趣的严肃的脸,一双疲倦的大眼睛直瞪着妻子;一副“彼得堡式刮得光光的脸和严厉而充满自信的神态”。[1]寥寥数笔,就把卡列宁这副贵族官僚阶级所特有的自信与冷漠的性格特征勾勒了出来。但是卡列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工作中无疑是成功的。即使他在上流社会其他男性眼中,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17]整个欧洲也很少见,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对未来发展寄予远大的理想。但是在生活中的卡列宁无疑又是失败的。在安娜的眼中,他只是一副不懂爱的了无生趣的机器,令人厌恶。卡列宁就像钟摆一样永远不会超越既定的生活范围,安于现状的心态让他害怕一切的变故,工作成为他全部的人生意义,就连如此枯燥的家庭生活也成为工作的附庸。就像荣格曾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4]当安娜从莫斯科回来后,安娜像汇报工作一样讲述发生的各种事情,而卡列宁占有着他们理性婚姻中的主动权,处处监督着妻子。没有爱情的婚姻天平在这种长期的不平等中渐渐失衡,最终必定会带来毁灭。[11]
- 卡列宁“正人”形象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
- 卡列宁“正人”形象形成的过程
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第一次谈话的背景是因为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异常行为引起了上层阶级的关注和讨论,导致卡列宁怀疑他的妻子。至于事件本身,作为丈夫的卡列宁并没有感到任何不妥。只是因为尊严问题,他不得不进行干预。因此,一方面,他尊重他的妻子,并认为“怀疑,这是贬低自己,贬低他的妻子”[17]是对妻子的侮辱;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既然每个人都注意到,这意味着有问题,所以必须解决,停止”[17]。他自私地认为他妻子的情绪问题属于她自己的个人问题。 卡列宁完全偏离了道路,以一种被动和居高临下的方式向他的妻子讲道德、讲道理。在缺乏温暖和不平等的谈话中,卡列宁首先发现了他妻子的异常。他看到了他妻子的灵魂。他一直对她敞开心扉,现在完全被封锁了。他用圣人的形象警告他的妻子,而不是丈夫的形象。如果这个行为违反了礼法,就会受到惩罚。这种冰冷的讲道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沃伦斯基充满热情的爱情誓言,在安娜的心中充满了对卡列宁谬误的嘲笑和仇恨,她用谎言掩饰了她对两个男人的内心感受。用冷静和荒谬的语气回应,以抵制丈夫的错误讲道。 但是卡列宁试图利用上帝结合的婚姻不允许破坏引导失去的妻子回到正确的道路,安娜决定性地选择拒绝。通过这种方式,新生活开始了。卡列宁仍然使用理智勉强维持一个看似不变的生活,而安娜在爱的怀抱中享受着短暂的幸福。事实上,在爱的开始,安娜的心脏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她渴望爱情,但又害怕爱情,渴望用道德婚姻作为拒绝爱情的盾牌,更渴望成为丈夫的好妻子,卡列宁可以利用她家人的温暖来帮助她摆脱迷失并摆脱困境。[10]但卡列宁的漠不关心,道德讲道和无私的自私使安娜进入了沃伦斯基的爱情怀抱,坚定而大胆地放弃了责任和道德,走向了爱情。
当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爱情增长时,这位不幸的丈夫选择了工作,远离家庭,以逃避现实给他带来的痛苦。如果卡列宁是一个足够寒冷的“活体”,他就不会让他的心脏处于焦虑状态,也不会把生活费用转给每个月按时戴绿色头巾的妻子。他选择逃避,似乎可以理解为他的冷静,实际上代表着他内心的弱点和无能。直到这对夫妇在赛马后的第二次谈话,面对他妻子的积极和坚定的认罪,卡列宁的长期情绪被释放出来。他首先感受到了剧烈的痛苦,但很快就被自私的残酷所掩盖。经过理性的分析,他拒绝了三种解决方案来决斗,离婚和分居,并选择了一种方式来照顾他的职业和声誉,并报复他的妻子——维持现状。当卡列宁在家里等待一位到达日期的妻子时,他似乎觉得胜利是一种权威。但妻子第三次与他交谈的举动彻底打破了卡列宁更加舒适的愿望。在愤怒之下,他恢复了所有的力量,用嘲弄和尖锐的声音,他冷静而自信地向安娜提供了一个不情愿的声音。在这个时候,卡列宁只能用虚假无情的外表来掩盖内心的脆弱和无能。心中有一种可怕的仇恨,安娜现在对沃伦斯基的爱,形成了强大的对抗力量。这场对抗终于在安娜的压力下爆发了。面对安娜超越卡列宁的最终条件,卡列宁愤怒地猛烈地抢走了妻子的情书,并决定使用离婚并带走他的儿子作为对妻子的惩罚。[2]
2.卡列宁“正人”形象形成的原因
在卡列宁的性格发展的第一阶段,他的冷漠和傲慢,内心的弱点和胆怯,自私和虚伪的“积极的人”形象生动地反映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可能只关心批评这样一个可恶的丈夫在如此复杂的家庭问题上做出的一些仇恨行为,但我们常常忽略导致卡列宁自私和冷漠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个可恨男人的无助。无助的根本原因之一。首先,卡列宁不是出生在像奥涅金和毕巧林这样的着名贵族家中。他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父亲不记得母亲十岁时离开了他。在那之后,他和他的兄弟被叔叔抚养长大。在他叔叔的帮助和影响下,他已成为他斗争的目标,他卓越的政治地位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当卡列宁进入政界时,他将所有的兴趣和精力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并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性体系。当安娜进入理性王国时,卡列宁已经是一位年轻的州长了。“思想和行为也形成了一种适合官场的固定模式,看着人们骄傲的官方观点和傲慢的教诲。态度使卡列宁无法正确评价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复杂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问题,他不能从他妻子的角度理解,也不能反省他的丈夫作为一个明智的现实生活。自我,客观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不会生活的客观原因。”[4]
其次,卡列宁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活体”[2]。只有缺乏爱和长期的情绪抑郁,才使他不了解爱的真谛。有一种诗意的说法是伤口越年轻,愈合就越难,它甚至会像一朵迷人和痛苦的花朵一样绽放。
卡列宁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在成长的道路上,他还没有成为一个好朋友。结婚后,卡列宁的“对安娜的迷恋完全消除了他与他人亲密的需要”[17],因此“他在所有熟人中都没有亲密的朋友”[17]并将他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他的妻子身上。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使他成为一个自私无情的人。但是他身上有些温暖。当卡列宁在车站接到莫斯科的安娜时,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丈夫,就像新婚的开始一样,期待着妻子的回归。回到家后,我对我的妻子说:“现在我可以没有一个人吃饭。你真的不能相信我已经习惯和你在一起了······”[17]语言简单,表白简单,隐含的情绪不适合已经共同生活了八年的夫妻?
最后,年龄和对爱的理解的差异造成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深刻差距。在她姑姑的安排下,安娜嫁给了比她自己大20岁的卡列宁。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夫妻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夫妻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卡列宁希望平静而不变的生活。他希望他的妻子像当时俄罗斯社会中的大多数女性一样,接受安排的命运,尊重上帝的决定,并且是一位好妻子和一位好母亲。与此同时,他不断增长的经历使他感到爱情是一种责任,是对他人,社会和宗教的严肃而神圣的责任感。它是一种基于理性的道德规范。 卡列宁决定结婚也是女孩声誉的原因,因此无法理解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的非理性爱情。面对安娜的轻浮行为,卡列宁总是试图说服,警告甚至威胁安娜,从理性逻辑的责任角度来看:卡列宁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允许他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使他试图在困惑和焦虑中第一次想起妻子的情绪变化,他也不想以现实的思维方式和对所有变化的恐惧让他立刻停下门来思想并试图用自私和威严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弱点。
卡列宁是一个悲伤的丈夫。他的悲伤在于,他无法理解安娜被爱唤醒的自我意识,无法让妻子过上真正的生活。因此,作者认为,在爱情复苏的初始阶段,安娜不仅拒绝卡列宁作为她的丈夫,而且反抗那种反对这种干燥生活的自我个性的反抗。安娜用一种大胆,充满激情的情欲爱来摧毁卡列宁的理性和伪善的理性王国,而卡列宁则以一种残酷的方式陷入痛苦的寂寞之中。这种孤独的沉积使他从一个冷酷,理性的国王身上掉下来。进入痛苦的深渊,我必须被动地撕掉一切远离原始的东西。[5]
二、“圣人”卡列宁
- “圣人”的含义
在生活方面,李迪亚伯爵夫人主动承担了卡列宁的所有家务,尽管她的能力有限;就她的精神而言,她用她的教诲将卡列宁重新标记为一个高贵的“圣人”形象,她认为这是一张卡片。卡列宁是一个“圣人”,一个完美的信仰裁判,他已经得救,所以他的所有行为都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之中;在商业中,当卡列宁周围的所有同事都使用敌对的眼睛当嘲讽的语气嘲笑他时,李迪亚伯爵夫人就像一个充满善意和爱的岛屿,这样他就可以有一个呼吸的地方并给予他生命的力量。在李迪亚伯爵夫人的眼中,虽然卡列宁也认为对这个学说的理解是无聊的,但对于一个不能游泳的溺水者来说,细长的芦苇也会被视为像稻草一样,它被肆无忌惮地抓住并抓住了真正的救世主。[12]其实这种所谓圣人的伪装只不过让卡列宁他自己暂时得到了一点内心的宽恕和安宁,但此时的圣人与正人一样,是加上了引号的,在故事内叙述者眼里,卡列宁所带来的圣洁,正直的形象只不过欺骗自己而已,但是作为旁观者,结合作者的叙述视角,我们也要对此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 故事内叙述者李迪亚伯爵夫人眼中的卡列宁“圣人”形象。
安娜的病让这场战争中的三个主角在一个神圣而强大的道德力量的指导下获得了短暂的内心平静。但随着安娜的逐渐复苏,一股强大而残酷的力量操纵着他们的生活,迫使他们“必须做一些人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10]正如卡列宁痛苦的自我存在一样,李迪亚伯爵夫人在温柔的掩护下,用虚假的教诲抓住了卡列宁的痛苦和挣扎的心灵,并使他成为虚伪教义下的“圣人”。
在李迪亚伯爵夫人的角度来看,她教授新教徒的友谊学说,给予卡列宁的生命帮助和情感安慰。面对周围人的嘲笑和质疑,弱者和弱者卡列宁感到震惊。安娜的离开进一步推动了他对孤独的无助和怀疑。生活找不到任何支持。当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时,李迪亚伯爵夫人作为朋友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在生活方面,李迪亚伯爵夫人主动承担了卡列宁的所有家务,尽管她的能力有限;就她的精神而言,她用她的教诲将卡列宁重新标记为一个高贵的“圣人”形象,她认为这是一张卡片。卡列宁是一个“圣人”,一个完美的信仰裁判,他已经得救,所以他的所有行为都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之中;在商业中,当卡列宁周围的所有同事都使用敌对的眼睛当嘲讽的语气嘲笑他时,李迪亚伯爵夫人就像一个充满善意和爱的岛屿,这样他就可以有一个呼吸的地方并给予他生命的力量。在李迪亚伯爵夫人的眼中,虽然卡列宁也认为对这个学说的理解是无聊的,但对于一个不能游泳的溺水者来说,细长的芦苇也会被视为像稻草一样,它被肆无忌惮地抓住并抓住了真正的救世主。[14]
然而,教义的力量并没有给卡列宁的内心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安宁,而是将他推向了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深渊。当安娜要求李迪亚伯爵夫人问她的儿子时,卡列宁原本以为他不会拒绝妻子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她对他的爱。但在李迪亚伯爵夫人的劝说和操纵下,他痛苦地拒绝了安娜的要求。从伯李迪亚伯爵夫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新教教义是上帝爱人的蝎子,将爱的权利限制在所谓的道德高尚的“圣人”,如李迪亚伯爵夫人,并将其辐射到卡列宁。在身体上,他也是李迪亚伯爵夫人眼中的“圣人”。他无情地剥夺了上帝对安娜的爱,并认为一个像安娜一样无情的女人不值得爱。虚伪的教义成为李迪亚伯爵夫人用来实现自私欲望的工具。她用一种虚假的“高贵”火焰烧毁了卡列宁的自强救赎的幼苗,重新出现了冷酷和自私。高贵的外壳留给了卡列宁,让他在无尽的痛苦和宗教教义中走得越来越远。
(三)故事外叙述者(作者视角)卡列宁圣人形象。
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理解,托尔斯泰对卡列宁形象的塑造不是一个否定,而是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肯定。作为官僚机构的代表,卡列宁没有犯任何错误;作为丈夫,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家人,他的痛苦是真实的。卡列宁对家庭,母亲的义务和无法解决的婚姻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一致。他曾同意安娜的离婚。在安娜生下沃伦斯基的女儿之后,他原谅了安娜,并为沃伦斯基伸出手来哭了起来。这时,提交人站在宗教立场上,差点称赞他。这表明卡列宁也有真诚的感情和热情,虽然这种感受很少表达。他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有意义的”,有时并没有独特的宽宏大量。他亲自照顾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女儿,并给安娜写了一封信,让安娜有权让她自己决定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他对“宽恕”的承认使沃伦斯基感到“无法帮助自己”。 “卡列宁是一个被欺骗的丈夫。他曾经是一个穷人······现在处于如此崇高的地位。这不是奸诈,不是虚伪,不是荒谬,而是善良,简单和高尚。”[17]这是作者通过沃伦斯基口中的卡列宁形象的另一个方面,这是客观公正的。卡列宁的人性方面表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僚机器”,而是一个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活人。在特定的氛围中,他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负责任,诚实和善良的人。但卡列宁令人悲伤的是,他“感觉到除了控制他内心的良好精神力量之外,还有一种粗鲁甚至更强大的力量来统治他的生活。这种力量并没有让他热切期待。内心的平静是冷静。”[17]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他回归习惯性的对待他人的方式,“逐渐恢复了前者的清晰和稳定”[10],重新集中在官方和终身文学和官僚的草案中。由于家庭的不幸造成的痛苦,他深陷在内心深处,而人们看到的卡列宁仍然像他自己的工作一样努力工作。 “感觉”再一次击败了“情感”,而“我自己”又一次让位于“超级自我”。他所有的言行都令人作呕,时代在前进,但他坚持现有的封建秩序和宗教教义;但他也很伤心,也值得同情,他全身心投入。在作品中,我忽略了生活中应该有的情感享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种感人的表现。人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卡列宁的理解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新的分析。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爱人”卡列宁
- “爱人”的含义
这里的“爱人”是从叙事者的叙述视角出发,从之前的叙述中,看到了一个伪善的“正人”、“圣人”形象的卡列宁,在我们的一贯印象中,卡列宁是一个可恨、可怜、可悲人物形象,但是叙事者也通过自己的叙述视角,将卡列宁这个被我们固定思维限制的人物,去发现他的人性的“爱”、“善”之处。这里的“爱人”包含几个方面:人性中充满着责任的卡列宁、对妻子也有爱以及高度包容的卡列宁、短暂幸福的卡列宁。
- 故事外叙述视角(叙事者叙述视角)的卡列宁“爱人”形象
从叙事者的视角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于卡列宁这个形象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其实是一个有着爱和饶恕的“爱人”形象,叙事者有好几处都表现出对于卡列宁这个形象的叙述,特别是在安娜生产后看到安娜病危的样子,在叙事者笔下,卡列宁的话语:
您可以把我践踏在污泥里,使我遭到世人的耻笑,但是我不抛弃她,而且我不说一句责备您的话······我应当和她在一起,我一定要这样。假如她要见您,我就通知您,但是我想您还是走开的好。(这是卡列宁对沃伦斯基说的话)[17]
就从截选出来的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卡列宁是一个有爱以及宽恕的品质的一个“爱人”形象。
- 人性中充满着责任的卡列宁
从叙事者的视角中可以看出,他在叙述卡列宁对待工作的口吻,在叙事者笔下,不管是同事还是当地的人们对于卡列宁的工作负责都是有目共睹的,以及他在听到安娜跟他坦白之后,内心想法的叙述,“卡列宁虽然觉得他现在对妻子十分鄙视和冷淡,但他心底里对她还剩下一种感情”[17],不管是怎样他也不会放弃做丈夫的责任,在叙事者眼中卡列宁是一个非常重视责任的人,这也是他缺乏情感的重要原因。在他的世界里,他必须做自己的工作并对家庭负责。他可以给安娜一个稳定的家。在他看来,这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丈夫。在他眼里,这就是幸福。幸福。尽管这有些令人不满意,但卡列宁的高度责任感仍然具有优点。他不愿意离婚,因为他对他的妻子和儿子负有责任,特别是因为他不能让他心爱的妻子原谅他出庭并遭受羞辱。离婚的母亲将拥有自己的非法家庭,而在这个家庭中,继父的地位和教育无论如何都不会好。 卡列宁从来没有对安娜这么说过,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理解他的善意。当在官场一直保持冷静的卡列宁处理情绪问题,抑郁,矛盾和痛苦时,它表明他爱他的妻子,爱他的儿子和整个家庭,并且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驱使他这样做。 [13] 卡列宁的地位和情况可以尽可能地完全抹黑安娜和沃伦斯基。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他的工作来丰富自己,避免家庭问题。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无论安娜是否接受了卡列宁的爱,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爱不是通过浪漫,体贴和温暖来表达的,而是由卡列宁以独特,奇怪,机械的方式传达。
2.对妻子也有爱以及高度包容的卡列宁
当谈到卡列宁的关心,可能没有人会同意,但书中的叙事者交代的一些情节却真实地表现了卡列宁的有爱,“只有按照这个决定办,我才没有抛弃犯罪的妻子,并且给她以悔改的机会,甚至——不管这在我多么痛苦——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来使她悔改并挽救她。”[17]却反映了这个中年“官僚机器”对妻子安娜的独特照顾。 “阿力克塞·亚力克山的洛维奇并不嫉妒。嫉妒,他认为这是对妻子的侮辱。他应该相信他的妻子。为什么你相信这一点,就是相信他年轻的妻子会永远爱他,他从来不会问自己;但他从不信任,因为他心中有这种信任,他总是对自己说他必须有这种信任·····他信任他的妻子是他的生命信条。他的世界,他的妻子是他的妻子,爱自己,爱他的家人,爱孩子。他不仅看着这样的安娜,而且他也成为这样的为人方式。[7]
在叙事者眼中,卡列宁也非常宽容安娜,尽管安娜一直在强调他所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声誉。然而,在沃伦斯基参加赛马的场景中,安娜为情人受伤大惊失色,而不顾自己的身份是卡列宁夫人。 但是卡列宁的举动是如此宽容和体贴。当他第一次发现安娜出错时,他走过去对她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去吧,”[17]但安娜只和接近新闻的军官谈过话;当她正在寻找她的哥哥时,当消息传出时,卡列宁再一次提醒她:“我会再次向你伸出手臂,假如你想走的话。”[17]我会再次向你伸出手臂,允许你去寻找你想要的东西。安娜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却厌恶地踢了他一脚。她没有看着他的脸回答说:“不,不,让我一个人,我不会离开。”[17]当她为沃伦斯基堕落的马流下眼泪和呜咽时,卡列宁用他的身体挡住了她:“我会第三次联系你,”并且让她不舒服地帮助她。[1]这三个连续的“拉伸手”不是一个简单的副本。它反映了一个男人放下自己的尊严去迁就自己的爱人,对自己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柔情,纵使是为了自己的名誉,但这样的包容也是非常人能及的,但这种宽容非常人性化。爱可以分为许多,但卡列宁的爱的方式与安娜的不一致。 卡列宁认为,安娜的幸福在于能够给予他舒适和舒适的生活,并赋予她“女性角色”。非常完美。卡列宁确实是“官僚机器”的代表,但卡列宁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妻子的极大宽容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爱妻子,他也有一些值得欣赏的东西。[8]
3.短暂幸福的卡列宁
卡列宁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保持了正常的生活,但叙事者并没有让那些不理解爱情的人永远留在寒冷的世界,而是将他置于一个充满爱与恨,充满信仰的矛盾世界。力量引导他一步步去爱。在叙事者视角下,当卡列宁是莫斯科奥勃朗斯基家的客人时,女主人陶莉是第一位尝试解决仇恨并赋予他相信能力的女性。当卡列宁告诉陶莉关于他长期压抑的情绪时,仇恨占据了所有这一切,讨厌安娜对她性格的玷污,讨厌她已经把所有东西都打倒了,并且讨厌她将自己推向孤独和痛苦的边缘。[3]当陶莉给卡列宁一个爱的处方时,卡列宁没有能力平衡他心中的仇恨和爱。在他的理性世界中,爱与恨是相反的两极,是爱的狭隘。确定仇恨的狭隘性。尽管与陶莉的谈话是基于对卡列宁的冷酷拒绝,但爱的种子却埋藏在孤独的心中。[16]
在叙事者的眼下,卡列宁收到了安娜的一封信后,知道她的情况非常危险,卡列宁带着极度的仇恨回到了家。在床前,他看到了人们去世前众神的眼泪,并在他出现时听到了妻子的悔恨。他“经历了一种快乐的心态,这种快乐从来没有来自于他。内心宽恕和敌人的爱。”[17]他像个孩子一样哭泣,爱的光和基督徒怜悯之光进入了这个冷酷的灵魂。爱的两个敌人握手,在死神面前悔改。叙事者要求卡列宁在此刻明白信仰的真正含义,感受信仰的力量,并寄托作者托尔斯泰试图拯救这个角色的希望。[3]作家托尔斯泰认为,“爱是真正的仁慈,至高无上的仁慈,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矛盾,它不仅驱逐了对死亡的恐惧,还激励人类为他人牺牲。”[6]在叙事中,当卡列宁希望安娜去世后,他对安娜的仇恨主宰了他的精神世界。叙事者的观点是,这是邪恶的集中表达,用暴力来抵抗邪恶,善是邪恶。一方的转变最终导致善的消失和邪恶的循环。因此,他试图用爱来原谅和消除仇恨,叙事者让痛苦的丈夫原谅他的妻子和爱人对他们内心的伤害,同时宽恕他们对别人宽恕的内心仇恨,仇恨会变成爱,个人会安静和幸福。[6]此时,丈夫,妻子和情人之间的一切都是简单明了的。卡列宁感受到了爱的幸福,并接受了爱的洗礼。卡列宁原谅了他的妻子在婚姻中的不忠,并原谅了沃伦斯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他的儿子,对他的新女儿更有爱心和善良。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妻子前后的两封信中以及两次拒绝离婚的态度。
保持现状的第一个决定是以信件的形式发送给安娜,后者成为理性和无情的卡列宁的代表。在信中,卡列宁就像一个无法辜负错误孩子的至高无上的父母。他以叮嘱的命令通知并威胁安娜,并且必须接受这样的判决。第二次,在沃伦斯基的眼中,他看到了卡列宁给安娜的一封信,这封信已成为一种悔恨,痛苦和无助的精神忏悔。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希望与妻子忘记一切,重新开始生活;他认为妻子的快乐和安宁是他努力的基础。在这封信中,卡列宁就像一个忠实的奴隶,热切地等待着他主人的召唤,并献身于他的妻子。
让我们来看看之前叙事中拒绝离婚的原因。虽然第一次拒绝的原因被宗教伦理所掩盖,但内核体现了赤裸的虚荣和自我利益。一方面,离婚会让卡列宁公开丑陋而失去面子;另一方面,他不想看到有罪的妻子和情人仍然乐于生活在一起。在经历了爱的洗礼之后,当沃伦斯基代表安娜再婚时,卡列宁被拒绝的原因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叙事者交代卡列宁认为他的妻子对他的认罪是真诚的,并且他对妻子的宽恕也是如此。希望妻子的幸福和心灵的平和是此时卡列宁最神圣的愿望,离婚不会给安娜带来任何幸福和安宁。从安娜悲伤的内心纠缠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其次,离婚会对儿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并且在叙事者笔下,卡列宁知道他的儿子是安娜心中最大的安慰(并且沃伦斯基不明白),但是一个非法的家庭和贫穷的教育会破坏他儿子的前景。与此同时,作为父亲,他也将失去对生命的最后依恋。最后,离婚等于完全摧毁安娜。从表面上看,离婚允许安娜与沃伦斯基自由结合。但最终的结果是“几年后他没有放弃她,也就是说,她与其他男人有关系”,而这个结局是卡列宁不想看到的。卡列宁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在自己和安娜之间划清界线,冷漠地责备她,放弃她,对她不满意,但试图用爱情的理解来拯救她的家人和妻子,尽管这种理解是狭隘的。然而,他的转变和表达也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幸福与和平。当他说他对他的兄弟斯季瓦非常可怜时,他严厉地说:“我想即使他是你的兄弟,我也不会原谅这样的人。”斯季瓦和他的女导师有不正当的关系。当陶莉发现并遇到麻烦时,卡列宁坚决反对他的做法。这种信念表明他不是一个虚伪的人。
结 语
黑格尔曾说:“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在卡列宁的世界中,有他作为俄国贵族官僚特有的自私、冷酷与虚伪;有安娜眼中的“正人”形象;有李迪亚伯爵夫人眼中的“圣人”形象;有作家笔下的批判、同情与救赎的“爱人”形象。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代表了作者托尔斯泰在自身探索中的状态。他没有像伏伦斯基那样放弃了信仰,没有了敬畏之心,也没有像列文那样寻找到真正的信仰。在作家的笔下,卡列宁从一个不懂生活不懂爱的毫无生趣的人,通过感受爱的力量所带来的片刻幸福而在试图学着去爱,即使他是一个“官僚机器”,但毕竟他有过改变并试图改变。因此,对卡列宁形象的解读不该是简单的批判,作家试图通过信仰力量来挽救这个被理性文明吞没的灵魂,我们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体会卡列宁形象的复杂性与经典性。通过叙述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分析出来的卡列宁形象是真实的、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单纯迂腐的,对整个叙事学理论增加了文本分析的内容,对卡列宁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到了塑造和补充的作用,也为《安娜·卡列尼娜》整本书的分析增加了新颖的角度与分析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兴宇.生命之美,美在自然——安娜·卡列宁娜形象新探[J].东方论坛,2017(05):81-8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42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