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如何摆脱语文课程价值中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2023-12-21 08:44:08  

论文总字数:8215字

摘 要

:观察近六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大都围绕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个方面展开,即两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孰轻孰重。目前,虽然表面上这种争议渐趋淡化和平静,但并不表明矛盾的最终化解。尽管多数语文人认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位特点,但在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做到将二者有机融注。本文在探寻导致语文课程价值二元对立的成因基础上,努力找寻消弭语文课程价值实践中的二元对立的适切路径,争取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性”交融,把语文新课标实践地更好。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程价值;二元对立;工具性;人文性

Abstract: Observe nearly 60 years, especially in nearly 30 years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mostly around the literariness and instrumental these two aspects, namely the value of two different courses is. At present, although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ntroversial light, but it doesn"t show that conflict resolution. While most Chinese people agree with "the unity of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property, but in practice, Chinese teaching has not really do it will be the organic unity. Therefore,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cause of Chinese curriculum value dualism and look for better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ive to make the language of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m" really together as soon as possible, to put new standard practice better.

Key words: The language education;Course value;Binary opposition;instrumental;humanistic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包括两个向度。其一,语文之于个体生活的实用意义;其二,语文之于个体精神建构的意义。[1]实用意义即语文具有工具性,精神建构意义即语文具有人文性。我们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实际上是因为语言具有工具性。人们的思考离不开语言,日常交际离不开语言,历史的记载更离不开语言。可以说没有语言这一工具,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得以记载与传承。语言如此重要,可“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2](P107)语言表达能力绝不是语言能力的简单表现,因为语言交际要分不同的场合,不同交流对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语言能力的学习,所以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就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文是指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人文性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自由精神。语文的人文性是由文本的人文性决定的,所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成为语文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

语文的“同构融注”本位特点决定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有机体,任何单独的一方都不能完全阐述语文的价值。如果持二元对立论者非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开,那么语文教育便会误入歧途,甚至被弱化和异化,语文将失去作为独立学科的价值品性。

因此,如何摆脱语文课程价值的二元对立矛盾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实践亟需解决的命题。

一 语文教学中课程价值二元对立的现状

反思建国六十年来的我国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始终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或思想性)之间取舍与徘徊。经过几十年的借鉴、摸索与总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似乎在观念层面统一了人们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两性合一”的认识,但是,受制于人们的思维惯性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目前语文课程价值的二元对立矛盾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部分教师思想保守或偏颇

虽然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仍有部分教师坚持认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课的唯一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工具能力。这些教师中,既有受传统语文教育观念影响的教师,也有无学理式的断章取义 “三老”(叶圣陶等)的语文学说或“语言学派”观点中的唯工具说的看法比较偏颇的教师。

在具体的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津津乐道于以训练为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他们喜欢一字一句地给学生讲解词义、句意,把一篇蕴含思想感情、血肉丰满的文本拆解开来,细致地分析用词、手法等,却很少去挖掘文本的内涵。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解读生字词,再让学生分段、概括文章大意,接着就是对每一段的描写手法、写作技巧一一进行分析。整堂课的侧重点都放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忽略了作者对当时读书人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旧社会科举考试制度对读书人身心造成伤害的愤激等文本所包含的感情。长此下去,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时,虽然能很快地将文本分解或分析,但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今后的素养发展极其不利。

(二)只注重语文的人文性:部分教师改革热情过猛

新课改一出,有部分思想先进的教师便怀着一腔热血,满腹希望地投入到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军中,于是各种新奇的想法、创新的方法接踵而至。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凡事得讲究个度,什么事做过头了都会得不偿失。

新课改跟之前“语文教学大纲”统领下的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新课改给语文课程增添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新任务。由于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受“语文工具论”这一观念“统治”,当出现新观念时,很多人便积极探索语文的出路,于是出现了生态语文、主题语文、组块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等新词汇。

我们以深度语文为例分析课堂价值的体现。深度语文强调对文本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提倡文本解读个性化;课堂上,师生之间以深度对话互动,强调课堂的“思想风暴”,甚至游离文本进行随意发挥。虽然深度语文也提出注重语言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常常很隐蔽或被遮蔽,亦把语文教学引向迷失自我的歧途。

(三)注重两“性”,但顾此失彼:部分教师在“教育乱象”中挣扎

在新课标的语境下,很多人很欣然接受了语文课程教育价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标”文本的结论。教师观念似乎在新变,但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含义,当面对风云际会的当下语文教育现象,在课程实践方面围绕语文课程价值的两“性”,进行艰难地加减取舍,往往顾此失彼,实施新课标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有时考虑到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而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存有不足;有时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素养,又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既然当前语文实践存在这些教育价值二元对立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 摆脱语文教育价值二元对立的合适路径

课堂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师生双方共同的合作,而“双主体”或“多主体”观念下主体之一的教师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观念影响学生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影响课程价值的发挥。摆脱语文课程价值的二元对立矛盾,从观念和实践层面上进行积极地探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合适路径。

(一)转变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

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说语文的课程价值体现在对于个体生活的实用方面。而现代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在于对个体生活的实用意义与个体精神的构建。简单来说就是传统语文课堂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现在的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的本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教师的传统语文价值观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语文本质观。

关于语文的本质观,“语文工具论”在很长一段时间“统治”了语文界,教师基本都认可语文是工具这一说法。因此,笔者认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就要让教师对“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更深刻地理解。

第一,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真命题。那些因为新课改无限放大语文人文性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做法是错误的!叶圣陶先生曾表述: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3]他认为,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表达习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教师要明确语文姓“语”,课堂实践中要给学生大量的言语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表达、阅读等能力。

第二,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具有人文性。语言主体在用语言来交流时,语言是内涵的载体,这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性质。所以,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即语文还具有人文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语文必然具有人文性这一观点,这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前提。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性,教师需对“人文”这一术语进行考辩。在哲学层面,“人文”包括“人”和“文”。所谓的“人”是指具有理想的人性的人,而“文”就是为了培养出理想的人而创设的环境。从词源来看,我国的“人文”,比较侧重“天文”和人伦;西方的“人文”,指与宗教对立的“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新课改的人文应该和西方的人文相接近。人文性在语文方面的表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化方面。语文通过富有人文精神的文本对学生起到感染、熏陶、教化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发掘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魅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便牢牢植根在学生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行为便更加具有一个民族特有的色彩,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非常认可。其次,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个性思想的解放上面。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新课标也规定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要允许学生思想自由,允许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对学生作为独特的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认可上。语文要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第三,教师需深刻领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同构融注”的特点。既要反对在语文价值认识上的二元对立,也要反对一味的“二元论”。 语文的“同构融注”本体特点,就像不可分割的整体事物的两个方面,甚至更进一步说,人文性就蕴含在工具性之中(有学者坚持这观点,但又非同于表面上的“一元说”)。笔者认为,这里的“统一”首先体现在这两方面都融合于同一个文本中,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文字又表达一定的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毫无意义的,思想没有语言的帮助是无法表达的。所以,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孤立任何一方,语文都不完整。

(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科是一个大的知识领域,教学指教师用一定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只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却不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新课标则无异于纸上谈兵,课程价值的二元矛盾对立问题也不能更好地解决。那我们如何制定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科性质组织教学,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语文教学的特性与社会生活一样具有多样性。在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多重性。

首先,语文教学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其他学科不一样,通常我们称其为“滚雪球式”积累。几十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更便捷,更扎实。其次,语文教学具有思维性。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都伴随着人们感知、理解、加工、输出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第三,语文教学具有艺术性与创造性。语言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解读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再创造。第四,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一个地区的语文教学和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经济、宗教等文化因素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人文因素,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第五,语文教学具有情感性。语言材料都包含了作者的写作情感,喜、怒、哀、乐尽显其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个中情感。语言材料是生活的写照,对美或丑、真或假、善或恶的人或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是非。

上述几种因素均可以影响语文的教学效果,影响语文课程价值的体现,由此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来实现语文课程价值的统一。

事实上很多教师知道语文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知识,又要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也知道语文教学特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调动各方面因素提高教学效果,但为什么在语文课堂中还会出现“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能融合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跟教师对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理得不到位,比例失调有关。下面笔者将介绍三种教学策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处理新课标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1. 添加策略

有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抱着教科书和参考书,一节课讲不出什么内容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添加策略。

首先,可以加进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有些语文课很单薄,教师一个劲的解释文本中的字词,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用一节课来解释词语,解释句意,概括文意。虽然学生的文言知识增加了,但早就兴味索然,更别提情感价值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4](P82)没有了兴趣,学生便会死记硬背地机械式学习。那么对于这种很容易被教师上成一节语言训练课的文本,我们怎么样来调节“情感体验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的比重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中添加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活力,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艺术创造力这一特性。以文言文《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课文内容在缩写的一段话中的括号里填词。填词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的过程。

其次,可以加进相关知识。新课程改革之后,知识教学被淡化。实际上这样讲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不再注重那些繁琐化的语言训练。但是,没有知识作支柱,靠思想情感是无法支撑起语文课堂的。需要注意的是,文本是不能包含所有知识的,这在诗歌、散文、小说这类文体的材料中体现得更明显。为了在教学此类文本时,不忽视“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体现知识性这一教学特性,教师必须自己去把相关知识弄清楚,再呈现给学生。

最后,还可以加进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这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虽然学生明白了词义、句意、段意,看似已经掌握了语言知识,也懂得文章主旨,但没有真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教师以为已经完成了此篇文章的教学,三个目标维度也涉及了,但实际上再碰到此类文本学生还是解读不了。叶老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主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5](P64)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教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子,可以写成小诗的形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促使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好地实践新课标的要求。

2. 删减策略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一面。有加必有减,在语文课堂中只知加不知减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可以减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李商隐《无题》一课时,用了几乎二十分钟的时间,先是让学生说最喜欢哪个朝代,接着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李商隐,又让学生比较李商隐和李白。这过程太繁琐也太浪费时间,用半节课时间介绍人物背景,必然导致该讲的语言知识来不及讲。虽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到平衡,但若是每节课都用大部分时间来介绍这些不必要的人文背景,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其次,可以去掉不必要的扩展。适量的课外资料拓展是有益的,但太多的课外拓展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比如,一位老师教学《我若为王》,先是连接一段关于王的历史材料,接着展示《过秦论》文章,这样一节课下来,让人感觉一直在介绍一些人文背景,而不是将语文落到实处。

最后,还可以去掉一些价值不大的知识讲解。在一篇文本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有的知识都一一讲解出来,势必导致分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呈现不足。所以对于一些不必要的知识可以不讲,这种删减在说明文体的文本中出现得比较多。比如,在教学《金色花》一文时,教师就没必要对金色花的定义进行讲解。

3. 重组策略

通过添加和重组两种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较好的调节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比例。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内容有则累赘,弃之又可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重组整合。

课堂教学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文本的教学似乎只展示了语文人文性一面,工具性一面几乎看不出来,那么如何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整合呢?一般来说,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整合时要突出工具性。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新课标初中语文“鸟”的专题,其中有一个介绍鸟的环节。该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不同国家国鸟的特征和寓意,又向学生展示了国鸟的图片,最后教师遗憾地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没有国鸟。这个环节对学习语文知识有什么帮助呢?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中,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得不到任何体现。但是,我们只需稍微整合一下,工具性便能够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其他国家的国鸟之后告诉大家我们国家是没有国鸟的,但此环节不能就此结束,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一种鸟作为国鸟,并且说出他所选的鸟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要选这种鸟。这样,此环节便多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成分,工具性也在该环节中显露出来。

如上所述,笔者在阐述造成语文课程价值二元对立的原因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出了解决这种二元对立矛盾的路径,即先从理论观念上改变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性质的看法,再从实践入手,提出了三种教学策略。实践是检验标准的真理,实践是永远没有终结的,因此,解决语文课程价值二元对立的教学策略一定还有很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实践新课改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教法。

参考文献:

[1]黄耀红:《“语”“文”之争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突围》,《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5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21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