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2023-12-21 08:44:12
论文总字数:8231字
摘 要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做了有益的、独创新性的探索。他的探索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改革,对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和推进小学素质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旨在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思想,包括透视其主要特色,探究其如何产生及其蕴含的专业价值,来探寻于永正的成功经验和高超的教书育人艺术,以便来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推动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产生;价值
Abstract: Famous Chinese Super teacher Yu Yongzheng from Jiangsu Provinc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teaching is beneficial, alone the innovative exploration. His exploration of China"s ongoing eighth curriculum reform and reform of Chinese educ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and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thoughts, including perspective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how it produce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explo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Yu Yongzheng and superb teaching art, in order to guide Chinese teaching work,improve the benefit of Chinese teaching, promot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Yu Yongzheng;Chinese teaching ideas;produce;values
于永正,1947年生,山东莱阳人。1962年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就一直在教育基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一开始在徐州市东站小学执教,而后又调入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教小学语文,1983年调入徐州市鼓楼区教研组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从未放弃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在基层研究学习。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选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标兵、国家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他善于学习,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勤于总结,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风,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进行。
于永正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包装,没有高高在上的空洞讲解,而是以丰富的小学语文研究经验和四十多年长期在教育底层工作的经历为依据、以推行普及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目标,把理论探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得出的成果。
当下,关于于永正的论述和研究比较多,但就从个人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论文论著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三点研究漏洞和缺失:第一,对于于永正的研究大多是从教学方法范畴内进行的,对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艺术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只做简单的介绍并加以个别的评述,研究都浮于表面,只做了直观的考量和论述,没有做深刻剖析,没有对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思想从内涵和特色上做文章;第三,研究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大多研究“五重教学”,而对他“三本”思想方面涉及甚少。
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思想,旨在强化对于永正教学思想价值的认识,结合于永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领略于永正独具魅力的语文教学艺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此来帮助广大的语文教师克服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语文教学问题,来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于永正思想简述
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思想,概括来说,就是“三本”和“五重” 。本章着重研究于永正老师的“三本”教育观。
(一)以生为本:始终如一的教学特色
步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到了空前的地步。教育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各式各样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所以,教育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很多方面都相对落后,影响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和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1]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不断,逐渐追不上时代的脚步,注定要被社会淘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主导学生学习,而是积极引导,正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在国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在中国,灌输给学生很多的知识,根本不管他们能否消化,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接受、接受、再接受。显然这种“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是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的,只会束缚学生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人性” ,认为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如何使我国的教育充满“人文精神”?于永正老师认为,重中之重就是要爱任何一个学生,不要区别对待,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们,如何去理解他们。
“以生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基点,教书更是育人。
于永正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完美地贯穿在他的“五重思想”中。他的“重情趣”要求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学习困难儿童。在孩子们的眼中,他就像一个大朋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们的内在需要。他的“重感悟”认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自己领会,让学生真正进行有个性的学习。他的“重积累”是倡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细节,注重积累,做到厚积而博发。他的“重迁移”重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将阅读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他在“重习惯”中将激发学生兴趣和养成良好习惯看做一个整体,让兴趣和习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思想既不仅了培养学生语言实践主体能力的要求,更处处渗透着“以生为本”的科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要从爱学生出发。几乎所有的教育学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又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2]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表现之一。学生是有差别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在各方面发展,培养自己的专长 ,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
于永正老经常“蹲在地上看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朋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角度与价值观,才能理解学生,知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的确,尊重和理解是爱的前提。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学生才能全心、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于永正老师把他的语文教学理论完全运用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在他的课堂上,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和主导者。在他的语文课堂上没有太多的说教,没有过分的灌输,没有复杂的解释,分析也不牵强。书都是孩子们读懂的,整个课堂从阅读入手,学生们从阅读中进行自我体会感悟,教师同时交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主快乐地翱翔,学习成了享受。于老师用实际行动为所有的青年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以读为本:语文规律的适应和遵循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 ,读史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于永正老师将其解读为,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趣味。于是每次备课的时候都是先研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想结合,一直读出感觉来才罢休,这样,文章就差不多理解个七七八八了。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因为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课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把握。读懂了书,课就上好了一半。
朗读法是教语文和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逢其源’。”[5]吕先生还说:“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都可以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5]这些都是至理名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种种好处。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课堂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阅读教学,重点在于“读”,抓住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什么都出来了。
读书要读出“味”来。以前的阅读教学是一种“解释”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品味”、“欣赏”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是因为追求“个性”和“创造性”,同样也是忽视学生“品味” 、“欣赏”的权利,而于永正在阅读教学方面做出的实践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做出了榜样。
究竟该如何读?于永正老师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教师备课先要备“读” 。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的阅读,争取做到“准确、流畅”,还要读出情感,唯有这样,才能身临其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只有先读懂了课文,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备课为了学生,可是怎样备课却是教师的问题。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更好的备课,于老师在《我怎样备课》中向大家介绍了他是怎样备课的。如何备好课,这实际上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准确、流畅,于教师形象地称之为“基础工程”。 指导一个人容易,但是一个班级所有的同学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下一番功夫了。事实上,将文本朗读准确、流畅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读出语感来更为艰难。所以,每篇课文,于老师一般都要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争取做到每个人都读流利了,少部分人读出情感。在这个进程中,教师要做的事就是指点、疏导、激励。
第二件事是鉴赏品味,微观分析。在这个步骤中,一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者抓住文本中的好词、好句。抓住“要点”是微观分析的重中之重,切不可全盘突出,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疲劳。这个步骤最能看出老师的功底,包括教师分析课本的水平、掌控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往往也是在这个环节得到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和激扬。同时,不要忽视必要的讲解。
第三件事是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多读多背,努力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手法,以备写作之用,真正的做到“读以致用”。
阅读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得好,学生才能悟得好。
(三)以创为本:语文创新的教育观
何为创新?创新,就是破旧立新,独立创造,就是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江泽明也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在这个时代,创新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在本世纪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今世界,一切经济实力和战略实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势在必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是充满着创造思想的人。”[2]我想,于永正老师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了吧!
于老师提倡在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创为主”是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使用想象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注意要为学生创建民主、自由、和谐的情境和氛围;教学方法重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表达自身想法。推行语文创新教育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引导它们向健康方向发展。推行语文创新教育,还要鼓励学生虚心听取别人对作品的评论,要激励他们勇于怀疑,要有好奇心,踊跃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仔细研究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就会发现:适当的“创新”是必要的或者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值得提倡,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但在有些课堂上,天马行空的瞎创,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有“创新”。究其原因,这些“创新”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创新要围绕文本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课文”实现了丰富充分的交流,回答问题也别具匠心。于老师的课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惊喜,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确实又是符合常理的。于老师的课尊重、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富有属于他自己的灵性,所以课堂上总是妙趣横生。于老师的课堂艺术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于老师的课富有着创造性的灵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造精神和方法的示范。如果广大的教师都能学到于永正老师的这种教学艺术,何愁学生没有创造力?
二、 于永正思想的产生
于永正的教学思想自推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感慨之余,我一直在思索:是怎么样的经历才成就了他这种常人不易达到的语文教育的化境。
当下,全国上下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面临着重大变革。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能力急需提高。以往的教学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来带领年轻教师走出教学困境。年轻的教师可以从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吸取经验,充实自己,逐步提高,可以减少个人摸索的无用功,少走弯路。于永正的教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追踪于老师成长的过程,就可以发现:他学富五车,多才多艺,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个人勤奋读书重视积累,倡导学以致用,长于借鉴和自省。他的教学方法的产生离不开他的个人素质与修养。
他的思想主要是来源于孔孟、荀子、老庄、朱熹、德国的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以及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著作中。这其中,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影响很深。这使于永正发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他的“三本五重”思想都是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开展开来的。
再者,于永正的思想来源于他本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四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是他对语文教学思想正确认识的来源,成年累月的教育生涯使他认识到语文的教学和语文的学习都是有规则可以依照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于永正的教育思想不断改进,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解也日趋深刻。最终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层面,形成了以“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并结合自己四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更加透彻和深刻,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于永正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和其他名师的交流合作。于永正和郝敬华、高林生、张庆等几位名师聚在一起研究探讨。他们一有时间,就闲谈交流,内容基本都是语文教学心得和学生管理经验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毫不敝帚自珍,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公共资源,互相共享,互相学习,协调合作,共同成长,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三、于永正思想价值分析
(一)研究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树立青年教师的教师观
于永正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老师不但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爱学生,还要保持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最好还有一门“绝活”。教师的作用是影响和激励。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影响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树立青年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权利。在“以生为本”的大前提下,于永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所以才能和学生和谐相处,课堂才能有声有色。爱成了教育的主色调。
(三)研究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树立青年教师的教学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我们应该变“解惑”为“引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感悟、体会,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研究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有利于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当下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在其运用与开拓方面还缺少教学实践的支持,大多只是纸上谈兵,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与教学实践脱轨的情况。而于永正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他的教学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硕果,具有很强的应用开发价值。研究于永正的教学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我国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更是推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为他们指引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思想,顺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言简意赅而内容丰富,再加上丰富生动的课例,更容易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和学习。学习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时,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要盲目模仿。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只学其形,不懂其神,就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活用的同时,还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教师自身独特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23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