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同性恋情

 2024-02-05 15:38:18  

论文总字数:8742字

摘 要

:本文从张爱玲的几部典型同性恋作品着手,详细描述了她笔下的同性恋情并分析了作品中的同性恋形象,同时结合张爱玲自身的成长历程和“潜文本”的理论对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塑造同性恋形象的动机和成因进行剖析,并简单阐述了张爱玲所著的这类作品对后世作家的深远影响和对中国文坛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同性恋;潜文本

Abstract:The gist of this paper was researching the homosexual story descriped in the books of Zhang ailing who is always famous in China.Firstly, the writer listed serval passages about homosexual in the novels.Secondly,we analyzed the reason that why Zhang created these homosexual storys in her book.The reason is Zhang’s growth course and the emotion experience,"Hidden Text "of theoretical.At last,we summaried the reflects of this kind of strong female consciousness,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homosexual among later writers in China.

Key words:Zhang ailing; lesbian;Hidden text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她12岁时在圣玛利亚女中校刊《凤藻》上发表处女作《不幸的她》,在之后的60多年里,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作家。其作品的重要命题之一是“反女权的女权”[1](P3)。她在作品中深刻体现了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当时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她的反抗。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揭露残留的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迫害,并因此造成女主人公心理的扭曲。如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转变,小寒的恋父情节,阿小的母性心理等。二是对男性特有的负心风流,以及男女相爱不平等的质疑。女人很容易为爱而头脑发昏,而男人往往要负她一片深情。张爱玲在这种质疑中,大胆创作了同性相恋的作品。

同性恋(lesbian)一词起源于累斯宾斯岛,是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出生地。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在岛上创立了女子学校,为学生教习弹琴、吟诗、跳舞等各类课程。她迷恋女学生们的纯洁和美貌,疯狂地爱上了她们,但她的学生最终都选择离开她,这使她痛苦不堪,于是她创作了很多诗篇,向心中的“女神们”表达她炽热的爱。19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同性恋”。

下面,笔者将对张爱玲笔下的同性恋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并探索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折射出的“张爱玲”式情感观和性别观。

一 张爱玲笔下的同性恋情

张爱玲在部分作品中曾对同性相恋进行过细致描写,本文截取了部分片段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相见欢》中的荀太太和伍太太,《小团圆》中的蕊秋和楚娣,《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赵钰和郝素容、恩娟和芷祺。具体来说,张爱玲所描写的同性恋情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两人由友情而起,她和她之间往往是因为寂寞而产生精神上的依恋,类似于变质的友情。《相见欢》中的伍太太和荀太太,就表现出同性恋的倾向。她们一个被丈夫抛弃了,一个得不到丈夫的爱,生活没有一点意思,百无聊赖,所以只能互相安慰,打发寂寞。她们之间是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慰藉,或许在她们的人生中因为爱情受挫了,但是友情却会长久的存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部分人有着这样的观点:亲情或许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埋葬在记忆的长河里,爱情也最终经不起人心的考验,只有友情是能够陪伴一生的。荀太太一直以年轻时候一丁点的经历来安慰自己,盯梢的男人对比她小十几岁的姑娘不感兴趣而看她,她就觉得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事说出去也没人相信了,所以她和伍太太终日呆在一起,说些年轻时候的事情,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宽慰。

另一种是两人跨越了界限,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她们在精神上互相抚慰,互相钦慕,真爱已然不分性别。张爱玲在《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中都勾勒了男女之情和女女之情,但文中的男女之情却没有女女之情纯粹,是带有目的的结合,而女女之情常常是不顾一切都要在一起的真爱。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恩娟、赵钰两个姑娘之间的沧桑情谊。故事开端,两人在上海重逢后回忆多年前的生活,赵钰的境遇不如恩娟,见出高低,透露出人生无常。在书中,张爱玲借赵钰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她想。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她笔下的女人追寻的是纯粹的爱情,无关婚姻、无关家族,只是最纯粹的心灵上的相恋,是一种忘我的感觉,当纯粹去爱时,她和她都跨越了性别的界限。

赵钰倾慕郝素容,整页纸都写满了她的名字。左手盖着写,怕被别人看见,又恨不得有人看见。“有一天她看见那件咖啡色绒线衫高挂在宿舍走廊上晒太阳,认得那针织的累累的小葡萄花样。四顾无人,她轻轻的拉着一只袖口,贴在面颊上,依恋了一会。”[2](P43)甚至,有一次在郝素容上厕所后,去坐她坐过的马桶,“空气中是否有轻微的臭味?如果有,也不过表示她的女神是人身。”[3](P46)看起来这种爱仿佛痴迷到了变态的地步,但是究其根本来说,这是一种不掺杂任何目的的纯粹爱恋。后来,郝素容毕业的时候,赵钰送了一对银花瓶,却被嘲笑是江北土财主的手笔,但是这一点却成了郝素容和她交好的原因,看中了她家里的钱,“她觉得拿她当傻子,连信都没回,也没告诉人,对恩娟都没提起”。[4](P58)对于这样带有目的的情谊,赵钰是不屑的,张爱玲也是不屑的,她所追求的仍是“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5](P79)因此对于爱情,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会亵渎最纯粹的爱。即使多年之后,她的境遇不如恩娟,但她却不羡慕,在她看来,“恩娟和汴·李外只能说是一对理想的合作伙伴,各有所求,各取所需,无关乎情,无关乎爱”[6](P97)。而直至文章末尾,张爱玲才以推测的语气写出了恩娟对芷祺许多年来依旧不变的爱恋,而恩娟和芷祺的恋情也成为书中最纯粹的爱情。而在男女之情中,女人不能轻易付出真心,“女人的爱(哪怕是妓女)是女人最体己的一点私物,无论她走到哪一步,都不会忘怀,也很容易为这点爱头脑发昏,而男人往往要负她一片真心。”[7](P158)

《小团圆》中隐约透露出了九莉的母亲蕊秋和姑姑楚娣有一些暧昧的情事,虽寥寥几笔,但也能从文章中窥得一二,这种惊鸿一瞥的绮艳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例如有一次提起夏赫特,楚娣有点纳罕的笑道:“我同二婶这些事,外头倒是一点都不知道”,言下于侥幸中又有点遗憾。[8](P64)书中诸如此类的留白也不少见。从书中我们倒也能寻见端倪,母亲长期呆在国外,而父亲自然不会守身如玉,九莉便曾多次看见父亲和堂子里的女人在家里嬉戏打闹,虽然是隔着帘子,但她可以隐约感觉到。母亲蕊秋本来就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性格要强,也不似传统妇女以夫为天,夫为妻纲,再加上在国外的生活中更是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冲击,母亲便越发的独立,自我意识也逐步增强。虽然在上海的家中有九莉,但是也有传统的依旧企图让自己臣服的丈夫,这对蕊秋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而楚娣同样是受到了教育的先进女性,她了解她,她们相知、相恋,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 迷恋同性恋书写之现实探因

张爱玲曾经说过,“作者的个性渗入书中主角的,也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因为作者大都需要与主角多少有点认同”[9](P197)。所以张爱玲作品中情爱的描写,与其自身个性是不可分割的。她对爱情主题的强烈关注和性别观念的形成,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她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二是“潜文本”的影响。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交织形成了张爱玲式的爱情观。她小时候父母离异,有了两个家:母亲的家代表着西方文明和独立自由思想,而父亲书房里的《海上花开列传》和小报,又给了她温暖的归属感。她熟读《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而张恨水的小说和西洋学名著也是她喜欢的读物。这种西方的独立自由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交织影响,造就了独特的女性作家——张爱玲。

从小父母离异,长大后又情路坎坷,这样的情感经历影响了她的爱情观念,也造就了独特的她。张爱玲出生于一个遗少家庭,父亲和母亲是包办婚姻,母亲对于独立和自由有着深深的向往,而父亲则是传统的拥护者,因而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两人终于产生了矛盾,婚姻爱情终于走向破灭。在婴儿期,母亲坚持西式教育,她只记得“被佣人抱来抱去”[10](P3)。而弟弟的保姆也很轻视她,这使得年幼的张爱玲便深深的意识到男女平等问题,并形成强烈的女性意识。父亲另娶后母之后,对她不再疼爱,而后母的煽风点火更是激化了父亲的仇视心理,这一切终于迫使她逃离了牢狱一样的家。张爱玲童年时期的情感观点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诞生了。她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憧憬忠贞不渝的爱情,而现实却是如此不堪一击,这时的她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不幸的她”,就是《十八春》里被囚禁的曼桢,就是反抗包办婚姻的“赵钰”,面对悲剧的命运,她只能逃避。

青年时期,她爱上了一个人——胡兰成,就是这个人让她一见倾心,内心十分的欢喜,甚至甘愿低到尘埃里。她接受西式教育崇尚西方文明,却甘心为他接受传统婚姻仪式,她对个人归宿感有着最真挚的期待。在《爱》中更是表现出对胡兰成的深爱,可这份甜蜜是短暂的。胡兰成风流负情,一生有不下十个女人,“他是才子,可又只是个风流才子,他并不真正懂得张爱玲,他爱过张爱玲,这是真,可绝对及不上张爱玲对他的一半”[11](P169)。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武汉任职,在汉阳医院,他又爱上了护士小周,后与其成婚。日本投降之后,胡兰成仓皇出逃,在逃亡路上,他对照顾他的范秀美,萌生爱意,结为夫妻,甚至在张爱玲冒着危险去温州看望他时,还遭到了他的呵斥。在胡兰成的心中,每个女人都有各自的位置,但谁也不会成为他的惟一,这终使张爱玲清醒地认识到“有朝一日他功成名就,奉旨成婚的时候,自会一路娶过来,决不会漏掉她一个”[12](P256),这时她已然将男人的负心看得无比透彻。张爱玲青年时期的甜蜜恋情,以惨败告终。胡兰成亲手把她拉进了甜蜜的漩涡,最终又把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从此失去了不顾一切的爱,再也不会不顾一切地去爱。后来她在美国文艺营结识了赖雅,并与之结为夫妇,但那是一种在孤单寒冷中的相互依偎,是带有目的的爱。此时的张爱玲在美国已经待了六个月,她的创作一直深陷低谷。“在英语世界获得声誉,凭她个人的力量无疑是艰难的,她需要一个依靠”[13](P186),而赖雅知识渊博,成熟稳重,交游广阔,能提供给她帮助,而温柔的她又正是赖雅寻求的理想伴侣,两人互相需要,互相依赖。此时的他们如同《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恩娟夫妇,“是一对理想的合作伙伴,各有所求,各取所需”[14](P97),而这也是张爱玲爱情生活的结束。

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她的爱情观一直变化着。童年时,她向往忠贞不渝的爱情,渴望男女之间的自由平等。青年时,一双温柔的手把她拉进了爱情的甜蜜,他懂她,她爱他,她以为这便是永恒,但现实依旧残酷,花心和风流往往是男人的代名词,她终于离开了他,她被温柔的拥抱,又被狠狠的伤害。对于这场付出全部心意的恋爱,她伤的千疮百孔,输的一塌糊涂。中年时,她又有了一段婚姻,但这时婚姻只是婚姻,无关乎情,无关乎爱,只是在寒冷孤单中的相互依偎。在她这一生,终于争取到了自由平等,但她所向往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终究是一场泡影。对于男女之情,她从一开始的向往到最后的不追求,是因为她终于认识到——男人的心,就像不可捉摸的风,你感觉得到,却始终抓不到。

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几段男女之情,都是失败的,体现了张爱玲对男女之情的绝望。赵钰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逃离了牢狱般的家,却终究未能获得爱情。芷祺婚后也不如意,最终死了。恩娟和汴·李外只是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张爱玲已然对男女之情失去了信心,她所寻求的真爱是没有目的的,不是为了自己着想,也不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而是灵魂上的牵缠,这才是她心灵深处的爱情。张爱玲在这部人生的最后作品中,把对真爱的寄托转向了同性之间书中更接近她的“真爱”理论恋情的仅有两段:一是在学校期间,赵钰对郝素容表现出的痴迷;二是文章结尾处才揭露出的恩娟对芷祺强烈的感情。这两段爱情,都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在当时或许惊世骇俗,但就张爱玲的一生来看,却又是无比合理。年幼时,家庭破碎,父母离异;青年时,爱人风流,婚姻破裂;中年时,再结连理,无关情爱。她一生都渴望获得忠贞不渝的爱人,渴望轰轰烈烈、生死相依的恋情,但她始终都不能得到。在她看来,男女之情要么是掺杂了别的东西,要么因为男人的风流负情,终不能善终,而女性之间更容易产生感情,这使她认定异性相恋并非真爱,而女女之间更懂得互相怜惜。

作家的灵感常常来自个人的生活亲历,但也依靠更多的间接经验如阅读或听故事来影响充实自己的创作。张爱玲作品中性别观的体现与其早期看的书——我们称之为“潜文本”的作品,有很大的相关性。潜文本,即作品中蕴含的某种深层含义。她从小在中西方文学的交锋中长大,对于传统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对张恨水小说情有独钟,因此她的作品新颖独特,敢于创新,把中、外、古、今完美结合,使中国古典的传统章回体小说与西方小说相互融合的新技法得到了发展。

潜文本对张爱玲写作理念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她从小熟读西洋学名著,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文学中超越中国传统文学的大胆使其敢于创新,写别人不敢写的东西。由于自小父母离异,与后母不合,张爱玲经常到母亲家去,在那里她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在当时的她看来,她觉得她所知道的这世上最好的一切,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在那里了。而正是由于很早便接触了西方文化,所以她对于西方文学有着一定的好感,也能熟练应用西式技法,创作出有悖常伦的新式作品。

二是她挚爱《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而《红楼梦》之中的异性、同性之情更是她爱情小说的启蒙。张爱玲对于古典小说的喜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中特有的朦胧纯洁的爱情影响了她的感情观,作品中的同性恋情不是发生在“性”的身体层次上,而是发生在“恋”的心理层次上,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三是她深受张恨水小说的影响。张恨水的小说在她的创作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在父亲的书房中,她首次接触到了“张恨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对这种悲剧性的爱情结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感。在同性恋情的书写中主角的感情发展都是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呈现,并且无论一段恋情的过程是甜蜜还是痛苦,总是以悲剧收场。

这些潜文本对于张爱玲的创作影响很大,每一个都不可缺少。正是由于这些潜文本的影响,她才能对于中、外、古、今深切体会和熟练运用,并且在创作中进行大胆的设想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超越性别的纯粹之爱。

三 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

张爱玲,文学界的“异数”,乱世中的弱女子,却用手中的笔,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对后世的许多作家、作品产生了影响,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同性之爱在后世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种同性相恋的出现不但是她对传统的文坛的挑战也是她独立自由精神的体现,在女女相恋之中反映出是女性不必依附于男性生存更容易得到真爱,是女性意识的强烈体现。1961年夏志清教授曾专门讨论过张爱玲,肯定了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成功,说她与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些大师不相上下。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亦成就了一代人。

海派作家的第三代代表——张爱玲,在四十年代时将海派文学创作发展到一个小高峰,她的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对后来的海派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十年代的王安忆是海派作家的又一传人,她的作品延续了张爱玲式的世故讥诮,重启了我们印象中那个平庸琐屑的上海。王安忆的作品创作有三大特征,其中之一是“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这一特征说明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深受以张爱玲的影响,体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女性精神。

王安忆的家史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唯独将母系家族着意描写,花费大量篇幅,并且刻意弃父存母,将母系家族的来历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北魏时期,更是将最开始的创始人塑造成了茹家神话。作家选择这样的家族历史,创作这样的祖先故事,主要是为了填补男作家家史小说中的漏洞,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而这种女性意识不得不说深受前代海派作家影响。女性不应成为一种附庸,而是体现出自己独有的价值,茹家最初的创始人,不是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意义上的女性而是一个独立体。在该部作品中王安忆更是表现出了物质和泼辣,这是她自我觉醒的一种新海派意识,是一种进步与发展。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故事,这种上海加女性的写作模式,在四十年代初以张爱玲、苏青等为代表时便已达到了高潮。王安忆的《长恨歌》便是在这种模式中发出了向传统的挑战,但张爱玲的影响太大,所以《长恨歌》第一部中描写王琦瑶的得意失意时,我们仍能看到一种张爱玲式的写作方式,仿佛看到的是白流苏曹七巧等继续生活在上海滩的后事。但她不仅将这种张爱玲式的角色继承下去,更将张爱玲未曾写出的这些角色最终的结局表现出来,让她们有一个了结。在爱情上,《长恨歌》表现出的是一种“游龙戏凤式的情爱苟合”[15](P5),在王琦瑶和康明逊的爱情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情爱重现。张爱玲的爱情观隐约浮现,但王安忆最终比张爱玲走的更远。王安忆在作品体现出的是对现实社会更深层次的认识,张爱玲还活在自己老上海的梦里,而她已经走了出来,向我们展现试图独立的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最终残酷结局。王琦瑶和白流苏一样,同样爱怨纠缠,但她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白流苏得到了妥协的结局,而她最终却不能被社会所容。

同性题材的发展是对人性的积极反思,也是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一次完善与充实。张爱玲的作品中隐约透露出的同性恋对后世作家是一种鼓励,这种大胆的创作也使得后来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作品相继出现。台湾作家白先勇和朱天文都先后创作了以同性相恋为主题的作品,这是对同性恋题材又一次继承与发展。白先勇和张爱玲都深受《红楼梦》影响,作品体现出苍凉之感,但他有着更多“悲天悯人”的情怀。白先勇在60年代创作出了中国文学界中首次以同性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孽子》。文章通过对阿青、吴敏、龙子、阿凤、王小玉、老鼠等几个同性恋形象的塑造,描写同性恋的冤孽与情孽,表现出对这个群体深沉的悲苦和爱怜。这种“异端”思想以及他的大胆写作是受到张爱玲作品的影响的。台湾作家朱天文曾经被称作“小张爱玲”,师从张爱玲和胡兰成,初期受张爱玲影响,写作时注重生活细节和人的真性情。1995年,她写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荒人日记》,尽管她宣布“叛逃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对她的影响仍然存在。《荒人手记》以一个中年同志的身份讲述了男同性恋患得患失的禁色之爱,劫毁边缘的无故相逢等向我们展现了作家前半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早有表现。她在作品中表现的爱情观和个性无疑是受到张爱玲的影响的,张爱玲作品中所展现的性别观和文学创作时的大胆创新对台湾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 结语

张爱玲经历过黑暗时代,也曾经迷茫过,但她对文学创作始终是忠心的,她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她忠于自己,忠于读者。当她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她开始怀疑爱情,爱情是否真的存在,为何男女之情终究不了了之。因此她设想,是否女性之间特有的细腻、温柔,才能拥有长久的爱情,但这份感情必须是没有目的的,不掺杂别的东西的,就如同恩娟对芷祺的感情一样,没有目的,只是灵魂深处的相恋,不是为了能在一起,只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说,唯有轻轻的问候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16](P2)《爱》是张爱玲刚与胡兰成相恋时所写的,是她最初对爱情的感触,而《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她晚年回顾一生时的作品,是她对爱情的总结。一开始她坚信爱情,后来怀疑爱情,最终她把这种对真爱的寄托放在了自己笔下的女性之间。

参考文献:

[1][7][11]万燕:《女性的精神——有关或者无关乎张爱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4][5][6][14]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8]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版。[9]张爱玲:《红楼梦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0]张爱玲:《私语》,《天地》第十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12]张爱玲:《华丽缘》,《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华侨出版社。[13]王羽:《张爱玲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5]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读书》1996年06期。[16]张爱玲:《爱》,《杂志》月刊第13卷第一期,1944年4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74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