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盖茨比之死的必然性

 2024-02-05 16:09:17  

论文总字数:8792字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真实反映了爵士时代美国“金钱至上”、“道德败坏”的社会现状。作者以盖茨比的悲剧死亡深刻揭露了爵士时代社会的丑恶和人们的冷漠。本文将就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悲惨的死亡结局的必然性进行简要分析。具体将从爵士时代的社会现状、传统美国梦与变异美国梦的本质、阶级矛盾以及盖茨比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 死亡结局;必然性

Abstract: The Great Gatsb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the famous modern American writer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is novel vividly presents the reality of money first and moral corruption in Jazz Age. Fitzgerald deeply reveals the vices in society and coolness of human in Jazz Age by Gatsby’s tragic death.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Gatsby’s tragic death from different points, such a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Jazz Ag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merican dream and variable American dream, the reality of class distinc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Gatsby’s mind.

Key words: The Great Gatsby; Gatsby; tragic death; inevitability

作为一个因坚持虚伪、不现实的美国梦而最终被整个社会所抛弃,只落得死亡这一悲惨结局的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可以说是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最喜爱的人物之一。菲茨杰拉德在塑造盖茨比这一人物时,融入了很多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以及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看法与感受。小说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仿佛让人亲眼看到了美国爵士时代的情景,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与盖茨比对梦想的坚持与希望。

小说结尾盖茨比被谋害致死,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美国梦”也正式破灭了。但他的死亡也是一种希望,是物质化的美国梦幻灭后,更加纯粹与本质的精神上的美国梦的继续。所以,盖茨比不死,变异后扭曲的物质化的美国梦便不破,盖茨比虽死,但带来的却是当时美国社会所有人的希望与曙光。

所以,无论是从菲茨杰拉德的作者角度,还是从书中角色盖茨比的角度,盖茨比最终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来,本文将从爵士时代的社会现状、传统美国梦与变异美国梦的本质、阶级矛盾以及盖茨比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等方面具体分析盖茨比之死的必然性。

一 爵士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时代,菲茨杰拉德称之为“爵士时代”。

在美国所谓的“为结束一切而战”、“为民主而战”的号召下,许多美国青年怀着一腔热血和纯洁高尚的理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是与大学里完全不同的。战争把浪费、勇敢、宿命论这些所谓军士的美德传输给他们,并且把他们原有认知里那些人类公认的美德,比如细心、节俭、理智等一律归为恶习。正像他们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这些课程使我们害怕烦闷胜过害怕死亡”[1](P84)。直到战争结束后,他们才明白,国家号召他们加入前线战斗的原因只是瓜分战利品与赢得世界地位,所谓的为正义和民主而战的崇高理想完全破灭。因此,这场战争不仅对这些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彻底颠覆了他们坚信了二十多年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摧毁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信仰,对他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精神创伤。

一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战争中收获最多的胜利者,它迎来了经济上最繁荣、道德上最混乱的十年,即菲茨杰拉德所说的“爵士时代”。而战争结束后,从战场回到祖国的青年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和地位,反而成了因无法适应社会变化而地位尴尬的无用之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感到陌生、厌恶、困惑、反叛和绝望,因此只能日复一日地沉溺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当中,用金钱堆砌的繁华世界和酒精来麻痹自己,填充自己惶惑迷茫的内心。因此,他们又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经济的空前繁荣导致了物质消费时代的来临,这也加剧了道德的沦丧和败落。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著作正是对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

二 美国梦的实质

(一) 传统美国梦的虚伪性

北美新大陆被发现以后,大批的欧洲人民怀揣着在本国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抱负,来到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大陆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一个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新生国家。因此,在这片还未被开发的单纯的土地上,他们凭借着惊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这个新兴的不起眼的国家——美国迅速崛起,走进众人的视线。

因此,在这样的奋斗经验中,美国人民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他们坚信不论地位高低、出身贵贱,只要心中保有理想与追求,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信念也在欧洲大路上渐渐传播开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移民。詹姆斯·亚当斯在其1931年出版的《美国史诗》一书中,第一次用“美国梦”这个词定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亚当斯认为,美国梦就是,在美国这片新兴的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只要拥有能力和成就,那么无论出身贵贱或阶级高低,“每个人都有机会生活得更美好,更富有和更充实”[2](P48)。但这只是初期单纯的精神层面的美国梦。

随着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影响,北美大陆上的新一批移民比以前更多地关注到经济问题,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提倡实用主义,拥护并宣扬金钱至上的观念。这种观点的提出者以及开创者——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多次写道,只有当人们获得足够的财富时,他们才有可能牢牢地抓住自己的命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3](P70-75)。在富兰克林的这个观点中,一个人的最终目标是自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则是财富。这是对早期的精神层面的“美国梦”的拓展与丰富。这一时期的美国梦,认为想要获得物质上的收获,则必须努力奋斗,并且保持良好的品性。

但是,这种美国梦在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的情况下,是极其虚伪与不现实的。在美国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一个人要靠品性、勤劳和节俭出人头地显然只是妄想”[4](P12)

盖茨比的经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盖茨比出身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不甘穷苦,严格要求自己,“总是制定一些这样那样的决心或者处事原则”[5](P155)。这点从他儿时一本已经被翻烂的书《牛仔霍普郎·卡西迪》以及书的最后一页上所写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看出来。

《牛仔霍普郎·卡西迪》是美国作家阿尔杰的一本畅销小说,阿尔杰是一位大力宣扬“美国梦”的小说作家,而他的这本小说中则充满了“人人平等”和“只要努力均可致富”这一类型的说教。当这本书被盖茨比的父亲展示给尼克看时已经是非常破旧的了,可以推断出,少年时期的盖茨比经常翻阅这本书。由此可见,盖茨比从儿时起就受到这种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的熏陶,并受到深刻的影响。

再从书后盖茨比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和“个人决心”的列表,就可以看出,这种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已经深入到幼年时的盖茨比的内心,使他严格要求自己,遵循着勤奋、节制、公正的道德行为规范。

然而,青年时期的盖茨比并没有获得与其努力所对等的成功,甚至因为地位的低下和穷苦的身家而最终被恋人舍弃。

后来,盖茨比意外地通过不法途径取得成功,获得大量财富和颇高的声望。这正是对传统美国梦的巨大讽刺——良好的品行与辛勤的劳动无法致富,反而是不法的手段能让一个穷小子一夜暴富。很显然,盖茨比通过自己的经历懂得并很好地实践了一个道理,即在理论上来说,美国是一个民主、平等、机会均等的国家。只要一个人勤奋节俭,再加上一点运气,那么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回报。然而,现实情况是,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靠狡猾,靠贪婪和无情,靠残暴地不择手段,靠完完全全的恶棍行径”[6](P7)

正是传统的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在当时社会的虚伪与不现实,使盖茨比心中的富兰克林精神逐渐消失殆尽,走上另一条变异的信奉金钱万能的道路。这也是导致盖茨比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

(二)变异美国梦的极端性

菲茨杰拉德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爵士时代。在这一时期,传统的美国梦已经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即金钱的作用被无限夸大,所谓的“金钱万能论”风靡一时。在金钱面前,道德品性变得不再重要,道德败坏的现象在社会上随处可见。

但这种变形的美国梦实际上更加荒谬。在当时经济迅猛发展的美国,金钱的作用确实十分巨大,但当时不可能,并且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万能的地步。这种对金钱绝对化的信仰,最终将盖茨比逼上了死路。

作为一名军官在路易斯维尔驻守时,盖茨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盖茨比遇见了足以改变他命运轨迹的人——黛西。黛西是盖茨比认识的第一个所谓的“名门闺秀”,一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上层阶级的奢华生活展现在年轻的盖茨比面前,这一切第一次使他深刻地认识到金钱的巨大魅力。在与黛西相恋的短暂时日里,盖茨比体会到上流社会的人们之所以能够长保青春、保持神秘,金钱的功劳不可小觑。金钱使这些名门贵族能够买得起各种各样华丽的服饰,吃得起各种各样美味健康的食物,从而使他们看起来永远高贵美丽。也是金钱让他所深深迷恋的少女黛西“像白银一样熠熠发光,安然高居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5](P133)。黛西展示给他的这个充满诱惑的崭新的世界,使盖茨比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金钱财富的巨大魔力。

直到黛西再也承受不住来自家里人的巨大压力,和孤独寂寞恐惧的无尽折磨,以及纸醉金迷的上层贵族阶级物质生活的诱惑,最终放弃了对盖茨比无尽无望的等待,选择和汤姆结婚。盖茨比这才最终认识到,只有财富才能给予人一切,从而形成金钱万能的错误思想,这也间接导致了他今后的非法致富和夜夜笙歌的空虚糜烂的生活。

盖茨比富有后,日日在自己的居所举办盛大的宴会,无条件地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毫不相识的陌生人。但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盖茨比的朋友,甚至没有几个人真正见过他。这些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心安理得地在盖茨比的宴会上享受着盖茨比所提供的美酒美食,但是他们不但没有感谢主人的慷慨大方,反而对盖茨比冷嘲热讽,恶意地揣测盖茨比的身份是杀人犯、走私者等。正如书中所说,“那些人都到盖茨比的家里做过客,却对他一无所知,好像这就是他们对盖茨比表示的一种微妙的敬意”[5](P53)

在盖茨比死后,只剩下尼克这个唯一真正懂得盖茨比的人为盖茨比的丧事奔走操劳。盖茨比生前最亲密的生意合伙人——沃尔夫山姆先生没有到,盖茨比一生追逐的并为之付出生命的完美理想的化身——黛西连电报也没有来。“什么人都没来,只有不断拥来的警察、摄影师和新闻记者”[5](P147)。甚至有毫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盖茨比的死是罪有应得的。最后出席盖茨比葬礼的,除了尼克和盖茨比的父亲盖茨先生,就只有一个曾经赞叹过盖茨比藏书的戴猫头鹰眼镜的人。

这一切,足以将盖茨比的金钱万能论击打得粉碎。金钱可以为盖茨比带来无尽的物质满足,可以为他带来相当高的知名度,却无法为他赢得最基本的尊重和关心。而唯一一个始终支持和理解盖茨比的尼克,也不是被他的财富所吸引,而是被他内心的纯洁和理想的美好所感化。盖茨比心灵的纯真,为他赢得了唯一的一份友谊。

三 阶级矛盾的现实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绝不仅仅是一部悲伤的爱情颂歌。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黛西和汤姆之间复杂的三角恋情,实际上“揭示了美国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尖锐的社会矛盾”[7](P86),也就是美国白手起家的新兴贵族与传统世袭贵族之间的斗争。

作为当时美国老牌世袭贵族的代表,黛西与其丈夫汤姆,除了轻松继承了祖上世世代代积累的巨额财富,而且也将高人一等的傲慢态度与高贵的社会地位在血液中延续了下来。在汤姆看来,像他这样的上层贵族,享受高人一等的物质与地位是理所当然的,并且绝不容许像盖茨比这类的新贵来分享他的地位与荣耀。一旦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立马不遗余力地打压,甚至残忍地将其赶尽杀绝。在汤姆眼中,即使盖茨比具有丰厚的财力,也只不过是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小人物,而他惊人的财富也恰巧证明了他只是个一夜暴富的江湖骗子。

汤姆自己可以毫不避讳地与威尔逊夫人搞婚外情,即使被黛西发现也毫不收敛。但当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老婆黛西与盖茨比之间若有似无的暧昧时,他便按捺不住了。在他看来,他这样的名门贵族若是传出老婆出轨的丑闻,必然十分有损他的名誉。因此,从这时起,汤姆便开始暗中打探盖茨比的发迹史,因为这就是盖茨比与他这样的贵族最大的不同——盖茨比不过是一个身份卑贱的暴发户。只要掌握这一个把柄,他就能将盖茨比打压得毫无还手之力。于是,当盖茨比要将黛西从他身边夺走,汤姆立马毫不留情地揭露出盖茨比不光彩的发迹方式,并且暗中耍弄手段将盖茨比逼上了死亡之路。这些完全展露出汤姆这些所谓上流社会人物的自私、冷酷与残忍。

盖茨比则是当时白手起家的新贵的代表。他靠着自己对梦想的执着和奋斗,一夜之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变成了人人皆知的超级富豪。他看重金钱,但他看重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所能带给他的东西,比如社会地位、名望、爱情。在盖茨比的理想中,金钱无疑是万能的,甚至能够帮他夺回曾经的恋人。

盖茨比在西卵的居所,就位于黛西在东卵的住处的对面。盖茨比整日举办聚会,并不是为了自身享受,相反,他自己很少参与到这些晚会中,并且总是清醒地独立于众人之外,仪态庄重。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妄图通过财富再次夺回黛西的芳心。

黛西是盖茨比一生为之奋斗并不惜牺牲生命的完美的理想化身。黛西的出身背景和身份地位,对青年时期迷茫的穷小子盖茨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他有了憧憬和奋斗的动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因此,集盖茨比所渴望的一切于一身的黛西,自然成为盖茨比理想的象征。

但是,不仅五年后的黛西不再是当初和盖茨比相恋时的单纯的黛西,更重要的是,盖茨比在这五年间从未停止以莫大的激情编织关于爱情的美梦,关于黛西的美梦。所以,盖茨比的幻想远远比现实美丽,“这种幻想已经超越了她本身,超越了一切东西。”[5](P84)。盖茨比对黛西坚贞不渝的纯真情感,实际上是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渴望和追求。他完全沉醉于自己所编织的绮丽幻梦中,而忽略了冷酷的社会现实。所以,理想愈来愈完美,但也离现实愈来愈遥远了,黛西已经远远不如盖茨比的理想那样完美了。与盖茨比重逢后的黛西,只不过是一个与当时大多数贵族女子一类的涂有外貌的世俗佳人。

五年前,黛西虽然爱着远在海外的盖茨比,但她更爱安逸奢华的生活,因此她放弃了爱情,逼迫自己嫁给了贵族子弟汤姆。但当五年后,看到盖茨比的财富远超汤姆的时候,黛西又毫无顾忌地和盖茨比谈情说爱。但故事绝不可能仅止于此,当黛西最终发现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正,只是个一夜暴富的下层阶级人物时,她无情地再一次背叛了盖茨比,甚至与出轨的丈夫汤姆合谋将车祸之事嫁祸到盖茨比身上,这正是最终导致盖茨比无辜死亡的直接原因。阶级本性决定了黛西与盖茨比重归旧好只是黛西空虚失败的婚姻生活中的一剂调味料,决定了黛西最终都会因为盖茨比出身下层社会而离他远去。

这条崎岖坎坷的爱情之路最终截止在一方峭壁悬崖,让深陷其中的盖茨比摔得粉身碎骨。在这场跨越阶级的单方面爱情中,盖茨比的惨败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下层阶级与贵族阶级之间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是下层阶级妄图跻身上流社会的惨败教训。不管盖茨比如何炫富,如何改头换面,他仍旧是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卑微人物,他的家庭与出身就决定了这一切。

盖茨比最终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并被谋害致死的悲惨结局,足以证明,在当时物欲横流、人情冷漠、道德败坏的美国社会,盖茨比所代表的下层人民,无论怎样努力修养自身的品德与性情,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奋斗,都不可能真正融入上层社会,也不可能被上流社会真心接纳。

四 盖茨比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事实上,盖茨比本人十分清楚当时社会的这种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所以,当他通过不正当手段发迹后,便立马迫不及待地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历史,否定了自己的真实出身,甚至通过改名换姓的方式来掩盖自己是庄稼人的儿子这一事实。

他为了使大家相信自己出身名门贵族,虚构了自己是牛津大学学生的教育背景,将自己丰厚的财富归结于一份莫须有的遗产。他完全清楚,如果自己的真实出身和不光彩的致富手段被发现后,即使他拥有丰厚的财产,也会立马为众人所抛弃和鄙视,包括他一生所追求的上流社会的代表——黛西。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摆脱自己的阶级属性,伪装成名门贵族,妄图融入他一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一切美好未来的集中营——上流社会。

他也清楚地知道上流社会人们的丑恶嘴脸,包括他所钟爱的黛西。在他的幻想里,黛西是集上流社会的所有美好面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和美好未来的象征,但他也清楚地知道现实生活中的黛西只是一个“话音中充满了金钱味”的世俗女子[5](P107)。所以,他爱黛西爱的并不是黛西这个人,而是黛西所象征的美好未来。

盖茨比与爵士时代自我放弃、纸醉金迷的人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与完美主义者。尽管五年后黛西再度回到他的身边,但他要的是光明正大的爱情,而不是这种偷情般的浪漫,也不仅仅只是要求黛西离开汤姆。他要求黛西完全否定对汤姆的爱,以此来抹杀掉黛西与汤姆一起生活的五年时光。盖茨比想要的是“一笔抹去已经发生的事,去改变历史的进程来实现不可能的事”[8](P134)。即使黛西最终没有办法彻底否定对汤姆的爱,盖茨比也不在乎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个人的事”[5](P135)

但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幻想中的,也许这种幻想正是盖茨比能坚持他那纯真的梦想的原因,但这也是导致他最终死亡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五 结语

小说的结尾写道:“它以前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将会跑得更快,胳膊也伸得更远……总会有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5](P162)

这句话蕴含了菲茨杰拉德本人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好愿望与信仰,他们失败却不放弃,孤独却不迷茫。即使他们曾经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与希望。即使他们孤身奋战,但他们坚信未来的理想与光明。

盖茨比由金钱铺就的逐梦道路及其自身腐朽的阶级观念,最终将其推上了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绝境中,盖茨比美好而纯真的梦想已不可能实现,只有用死亡才能永保盖茨比梦想的纯真,才能为所有像盖茨比一样努力奋斗、坚持梦想的人保留一线希望,才能使盖茨比美好的理想在死亡中得到重生。

在扭曲的物质化的美国梦破灭后,从中涅槃的是精神上的美国梦,即不论贫贱与出身,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实现一种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盖茨比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追求梦想,失败了。但没有关系,这只是一个开始,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盖茨比,用他们的汗水和坚持探索其他通往梦想的途径,总有一天,总有一个盖茨比会成功。这便是菲茨杰拉德透过盖茨比的死亡所要告诉我们的。

参考文献:

[1]刘宝瑞:《美国作家论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79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