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招魂》与楚国宫廷乐舞——从楚帛画、漆画说起

 2024-02-05 16:53:50  

论文总字数:10024字

摘 要

楚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创新,多元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楚文化。楚乐舞继承了前代的优秀基础,下至巫俗巫舞,它以楚国自我为中心,兼收并蓄,在长久不断的积累、创造中,楚国独特的乐舞就形成了。《招魂》中有关楚国的宫廷乐舞有着详细的描述,还有关于楚国的民风民俗。我们今日想要对楚乐舞一探究竟,只能依靠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对其进行研究。这些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展现了楚人的生活面貌。本试从帛画、漆画的角度展开,对楚乐舞及楚文化进行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招魂》;楚国文化;宫廷乐舞;帛画;漆画

Abstract: Chu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iversity, formed a unique chu culture. Chu deriving the best legacy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down to wu customs, witch dance it with chu self-centered, eclectic, in unceasing accumulation, for a long time to create the unique chu dance is formed. the 《Evocation》 in the chu palace dance wit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folk customs of chu. We want to explore chu dance, today can only rely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to study. These data for us to restore the scene at that time, shows the way of life. Try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lk painting, lacquer painting, to explore the chu music and dance and chu culture.

Key words: 《Evocation》; the culture of Chu; the court music and dance; silk painting; lacquer painting

楚国又称为荆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我国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大部分地区。楚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属于楚国独特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在《招魂》中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独特的楚国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舞乐。其为后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招魂是起源于我国古代一种古老的民俗,即为客死他乡的鬼魂进行招魂。据说,这些鬼魂停留在异乡,没有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奉和经文的超度,在他乡长久长久漂泊,受尽凄苦,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只有帮他们进行招魂仪式,让其听到有人在召唤着他,随着召唤的声音的传递,让声音引领者他回到原地,使其超度。民间流传的许多这样的歌谣中,招魂算是其中的一种。其内容大致都与《招魂》中描述的一样,告诉灵魂不要游荡到上下四方及其他险恶的地方去,听到声音要快点回到家中。然后描写四方可怖,环境险恶,与家中的安乐祥和,繁荣富裕形成对比。

《招魂》的作者到底是谁?从古至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论。王逸认为《招魂》为宋玉的作品,他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司马迁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招魂》为屈原所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我认为,司马迁的观点是正确的。楚怀王三十年,秦军伐楚,楚怀王被骗入秦,三年后在秦忧郁而死。屈原想要表达对楚怀王的思念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的真情实感,以招魂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楚怀王的哀思。《招魂》的最后一句话“魂兮归来,哀江南”。说明死者是在别的地方去世,所以才要招魂回来。楚怀王客死他乡,所以是招楚怀王的魂,屈原作此诗以吊之。《招魂》中描写了楚国之外的地方是多么的险恶,楚国之内是多么美好,用以寄托诗人盼望楚怀王魄返故都的强烈愿望。因而文中所叙宫室之壮丽,饮食之丰饶,歌舞之繁盛,皆非王者不能有。”

《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它在民俗、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国文学库里的无价之宝。

一 《招魂》中的乐器

楚国音乐的发展当时就有很高的水平。楚国有独立的乐官来管理音乐事务。楚乐官为世袭制。晋景公问钟仪:“能奏乐吗?”钟仪回答:“这是先人的职业,不敢从事其他。”可见钟仪家族世代为乐官。梁履绳《通释》记载,钟子期是楚国人,是钟仪的后代,擅长音乐。钟子期楚人,为钟氏的后裔,亦善知音,《吕氏春秋》对其有记载,由此可证楚国乐人,也是世世代代以乐为业。[1]

楚国的乐器,主要源自中原华夏文化,也吸收了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故八音齐全,品种繁多,堪称集先秦金石之音的大成,开后世管弦丝竹之乐的先河。乐器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会有很大区别,可以将其分为八类,称为八音。楚国乐器的品种全,有鼓、编钟、瑟、排箫等,在全国的各大楚墓中都得到证实,乐器的数量和质量,都算得上是春秋战国中各国之首。在众多的楚墓中,乐器的种类很多。代表有:擂鼓墩曾侯乙墓,江陵天星观1号墓,江陵望山、马山、柏马山楚墓群等。有漆木鼓、编钟、漆瑟、漆排箫等大量乐器,品种繁多,尤其是编钟和鼓数量多,但也最有特色。

如图一中所示的鼓为虎座凤架鼓。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该鼓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极具楚文化特色。底座是两只卧虎背对背而踞,昂着头卷着尾巴,两只卧虎背上都站着一只凤,凤也是背对背而立,两只凤的中间悬挂着一个扁鼓,整体以髹黑漆为底,上面有彩漆绘的花纹。这件乐器整体形象逼真,花纹精美,它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文物中的瑰宝。从这件乐器中传我们可以感受到楚人热爱和平、顽强斗争的精神。凤架鼓是先秦战国时代的主要乐器之一,还有龙座凤架鼓。当时使用的还有手执的有柄扁平小鼓。(图二)屈原在《东君》中写到的“縆瑟兮交鼓”;《礼魂》中的“成礼兮会鼓”;《招魂》中的“陈钟按鼓”,“搷鸣鼓些”中的“鼓”大抵指以上两种鼓。[2](P672)

图一 虎座凤架鼓[3](P672) 图二 手鼓[4](P91)

编钟在楚国乐器中发现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58件。1978年湖北擂鼓墩曾侯乙墓一号墓出土的编钟,是迄今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编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设计精美、制造精良,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的旋律乐器。全套钟64件,外加楚惠王所赠镈钟一件共65件,青铜铸造,可分为甬钟、镈钟和钮钟三类,分三层八组。钟体、钟架、挂钟构件上均有铭文,总计字数3755个,内容包括记事、标音、乐律关系三个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乐律学著作,堪称一部不朽的音乐典籍。从铭文解读和声音测试得知,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上许多难解之谜,都得到了答案。它的完好出土,被世界音乐史学、历史考古学、科技史学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及世界音乐史、考古学史、科技史上的重大发现。[5](P84、P85)

图三[6](P376)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有十弦琴一件,整体用独木制成,长67厘米,上雕刻有简易的花纹,琴前端大体为长方形,琴尾部突然变窄,下有一个支撑用的小方块。这个琴和汉墓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只是马王堆七弦琴较长,琴面也较为平直。

图四[7](P97)

瑟,时代多属于战国时期的遗物,有四十多件。属于春秋晚期仅有河南固始侯固堆出土的六件,河南叶县旧县城出土的两件。瑟中空,瑟面微鼓瑟首有岳山一条,瑟尾岳山分作三段。岳山外又有弦柄四个。瑟弦多数为二十五弦,少数为十九、二十三和二十四弦。瑟分为大、中、小三中。图五出土的漆瑟,保存完好,雕工精湛,漆工艺高超,侧板上的凤鸟花纹,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十分精美(图六)。还有出土的漆瑟残片,我们可以看到楚国漆器的工艺水平和雕刻精巧度已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图案设计精美,花纹上下左右对称,给人以和谐的美感,雕刻注重细节,线条流畅,漆工艺的成熟度也很好的体现出来。

图五 漆瑟[8](P95)

图六 漆瑟局部[9](P95)

排箫,1979年在淅川下寺一号楚墓中出土一件石排箫是用一块白色玉石雕刻而成。长十五厘米,宽三点八厘米。同年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两件竹排箫。形制相同,用长短不一的十三根竹管并排,然后在上面用三条竹管固定制作而成(图七)。这两件排箫相应的箫管长度不同,说明原来的音阶各异,可能属于所谓的“雌雄箫,其中一件在出土时尚能吹出声音,其音阶已超出五音范围。上述排箫的形制与文献记载大体相符。

图七[10](P370)

在众多的出土文献里,涉及到许多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包括音阶、标音、音域等多个方面,反映出楚国的音乐发展水平很高。

二 《招魂》中的音乐

楚人秉着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音乐的热爱。整体呈现着繁荣的景象。

首先,楚国音乐的繁荣离不开王室贵族的喜爱。宫廷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需要更多的乐师创造美妙音乐,还有音乐成为他们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当宫廷内的乐师所创作的音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他们渴望有新鲜的、有趣的东西可以注入到音乐中,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所以他们将眼光投放到民间,希望从民间音乐中感受到更多音乐的魅力,这时民间音乐也就悄然兴盛。

皇室贵族的音乐演奏排场都很大,乐器种类数量多,场面宏大,音乐美轮美奂,达到视听全方位的享受。文献记载楚庄王爱好乐舞,不理朝政,日夜以音乐为伴,并称有人敢上谏就杀无赦。大臣们同时进谏,却看到庄王左拥右抱,歌舞升平。可以看出楚庄王对乐舞的喜好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朝政都无暇打理。《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楚庄王的一把琴引发后宫相互争夺,可见后宫的女人为了讨楚庄王的欢心投其所好,皇宫之内音乐之风很盛。在宫中有音乐相伴,同时楚王外出游玩之即也少不了音乐。《潇湘洞庭》和《皓露秋霜》这两首音乐都是楚怀王所作。《拾遗记》记载楚怀王去洞庭山游玩,身边有大臣陪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不禁在河边赋诗,感慨之下创作了《皓露秋霜》。《列子》记载墨子简朴拮据不是乐者,去见荆王时也要穿华丽的服装吹笙。可见墨子拜访楚王时也要迎合楚王的喜好。[11]将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皇宫贵族喜欢奢侈铺张,讲究排场,宴会办的丰富豪华。宴会中要有乐舞、美食、美人,这才能算得上是达到了宴会的标准。在之前也写道,在楚墓中出土的钟、鼓、琴、箫等大量乐器,就是宫廷奢乐的最好证明。

楚国的音乐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维护礼制的礼乐,也有释放心灵的俗乐,既有上层贵族所听的《阳春白雪》,也有平民老百姓所喜爱的《下里巴人》。《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是楚国百姓间传唱的曲子,可以配上舞蹈,热闹欢快。《下里》、《巴人》虽为民间歌曲,但仅在郢都之内就有上千的人会跟着唱,可见楚国音乐的熟知程度非常高。像《阳阿》、《薤露》、《阳春》、《白雪》这些就是较为高雅的乐曲。可以看出,楚国音乐在民间发展起来,而且有了比较广泛的基础,有一定的音乐理论为指导,在这样的条件下,音乐的普及程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楚国文化主要源于华夏文化,同时吸取众多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音乐上。“多元融合”算是楚国音乐的特点。

三 《招魂》中的乐舞

楚人喜音乐,善歌舞。无论是民间活动、大型祭祀,到宫廷祝酒、都少不了乐舞。“楚俗尚巫”,具有南楚风格的楚声、楚舞起源甚古,与巫音有着密切的的关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当时的楚声、楚舞以无从闻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载、历史材料将它们还原。《楚辞》中的多部篇目都对楚国的乐舞有描述,它生动详实的记录了楚国民间祭祀、宫廷宴享的乐舞场面、配器编舞特点、演奏风格等,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为以后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楚乐舞的种类不同,有着其不同的作用。民间的巫舞是第一类,它的主要作用是祭祀,这类巫舞有着楚国独特的地方特色。《九歌》中的许多篇都有详细的记述。宫廷乐舞是第二类,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王宫贵族奢侈享乐,起到娱人的作用。《招魂》、《大招》中都有关于巫舞、宫廷乐舞、民间音乐、楚地新造歌曲的记载。汉王逸《九歌章句》中说,《九歌》的作者是屈原,楚国因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好祭祀信鬼神。屈原放逐到此地,内心惆怅,忧思无法排解,无意看到祭祀的歌舞场面,用简陋的语言记述下来,以此做成九歌之曲。《九歌》首篇《东皇太一》中有对祭祀歌舞的描写。从描写中可以看到一幅热闹的舞蹈场面。选择一个好日子,宴会安排妥当,摆上美酒佳肴,巫师佩戴长剑,开始跳起舞蹈。巫师的舞姿优美,长袖飘飘,随着乐师奏出的美妙乐曲,不停变换动作,腰间的玉佩随着动作也发出响声。佳音妙舞,错杂纷然,东皇太一欣喜又安康。巫舞是与宗教相连的,楚人相信巫术,所以在祭祀、求神的时候会跳巫舞,到后来的宫廷宴会助兴,舞蹈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鸳鸯盒”上面的漆画,就是对巫舞的简化展示。鸳鸯盒的两侧描绘了不同的巫舞场景,图八所示的一侧,中间立鼓,右边一个鸟头人身的乐师手执鼓桴作击鼓状,左边是一男巫,腰间佩剑,举足扬袖,随着乐师敲打的节奏舞蹈。图九所示的一侧,一个鸟头人身的乐师手执鼓桴,正在敲击编钟伴奏。这件彩漆鸳鸯盒不仅是楚墓出土漆器中最精美的,而且它也代表了古代漆器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图八[12](P52) 图九[13](P52)

楚国的宫廷乐舞开始向民间乐舞延伸,同时对民间乐舞中优秀的部分进行吸收。宫廷乐舞讲排场、气势、规模,呈现出来的场面一定要豪华,尽显皇宫贵族之风。《招魂》中展现了宏大的乐舞场面。乐舞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加体现出宫廷生活的舒适与奢华。有乐必有歌,如再配上舞蹈更是完美,楚国人很会享受生活。《招魂》中写到: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可以看出楚国在乐府机构的管理下,有着完善的乐队组织,以便在祭祀、宴会、外交等众多大型场合演出。用乐器编曲奏乐,造新歌在宴会上演出,以丰富宴会内容。楚人善乐器,好作曲,歌之以娱情。《涉江》、《采菱》、《扬荷》、《激楚》都是曲名,可见当时的乐曲数目并不少,进行乐曲创作的宫廷乐师很多,歌曲内容广泛,曲风变化多样,还吸收了别国的一些乐曲。下文还写到:“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在乐队里有着许多的乐器,编钟、大鼓、竽、瑟等,可见当时乐器的种类很丰富。王逸《楚辞章句》考辨说:“搷,击也。言众乐并会,吹竽弹瑟。有搷击鸣鼓,以进八音,为之节也。”“激,清声也。言吹竽击鼓,众乐并会,宫廷之内,莫不震动惊骇,复作《激楚》之清声,以发其音也。”[14]宴会之上,众乐器合奏再配上歌曲,以营造宴会氛围。楚国人喜爱音乐,所以音乐创作和乐曲创新很快。上到宫廷乐曲,下到百姓民歌,优秀的作品数目众多,正是楚人对音乐的热爱才创造出了优秀的楚乐。

宫廷的舞蹈场面宏大,人数众多,跳舞的大都是些身材婀娜,容貌秀美的女子。宫廷舞蹈所表现的是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招魂》中写到:“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宫中的舞女长得美,气质佳,化着美丽的妆容,身着五彩丝线制成的衣服,随音乐翩翩起舞,跳的是郑国的土风舞。可见能够进入宫廷跳舞的都非平凡的女子,所跳的舞蹈种类也很多,郑舞只其中的一种。楚舞表现的是体态美和律动美,《招魂》和《大招》中许多地方都有对此的描写,如“小腰秀颈”、“姱容修态”、“容则秀雅”、“丰肉嫩骨”,楚舞追求的是一种轻盈和谐、优美翩然的美感。不仅舞蹈要跳的美丽动人,动作要整齐一致,而且下场的动作姿势也是有规定的。可以看出楚人很重视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

长沙黄土岭楚墓曾出土过一件彩绘人物漆奁,外形虽稍有损毁,但整体保存完好,上面的漆绘花纹颜色鲜艳、人物都清晰可见。漆奁上绘的是舞女训练的场景,她们长袖飘飘,舞姿优雅。有教学的老师,有正在练习的舞女,还有休息的舞女。此彩绘人物漆奁所展示的楚国舞女训练的场面生动形象,这件漆奁算是楚墓中出土漆器的精品,其艺术价值很高。

东汉傅毅的《舞赋》对《阳阿》有着详细生动的描写,可以从中对《阳阿》舞有更深的了解。《舞赋》中描述:舞蹈刚开始,她们有的人前倾有的人后仰,来来往往不停变换。她们有的高兴有的愁眉不展,表情变化之多难以依次描写。舞蹈时长袖交叠,舞步缓缓,她们的舞姿变化多样,动作轻盈飘逸,展现了她们纯洁高雅的品格。由此可以看出,楚人当时大都喜欢长袖细腰。

爱细腰是整个楚族的一大习俗。难怪乎有“楚王爱细腰”之说。长沙楚墓出土帛画上的人物、漆器上的人物,以及大量铜带钩和细腰木佣出土都反映了这一习俗。1953年长沙仰天湖二十五号楚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六号楚墓等出土了许多舞俑、乐佣、侍佣和武士佣,无论男女均为细腰;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中的一侧身女子,女子腰束宽带,腰极细,表明她是一位身材苗条的贵妇人,使人想起了“楚王爱细腰”的场景。楚灵王更是喜欢细腰。《韩非子·二柄篇》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楚辞《大招》所谓“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即可为证。[15](P213)宫里的舞女在舞蹈的编排上也是把动作都集中在腰部,以体现女性细腰的美。望山二号楚墓出土一件女佣,此佣面目清秀,长发及肩,腰部极细,可知楚人以腰细为美。

楚舞对我国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对楚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我们今日对楚国乐舞的详细了解,离不开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漆画,他给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就帛画和漆画而论,墓葬中以漆画所出为多,而关于乐舞的更是两者数量都不多。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幅帛画,已经闻名于世,这是目前现存世界最早的帛画。一副是人物龙凤帛画(图十),于1949年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楚墓。帛画下部绘一侧身细腰女子,着广袖长袍,衣裳曳地,衣摆前后分张上翘,衣袍上绘有云纹。头后梳发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女子站立于一弯月形物体之上,形似船尾,可能即“引魂之舟”。帛画上部分画一龙一凤,左边的龙无角,双足,卷尾,作扶摇直上的形态。右侧为一展翅飞翔的凤鸟,园目长喙,凤冠长卷,作仰首长鸣之状,双足一前一后,雄健有力,尾翎卷至头顶,表现出振翅高飞的雄姿。这幅帛画意在表示龙凤引主人的灵魂升天,此为文献所记载的“铭旌”。1973年长沙市南郊子弹库出土有一幅人物御龙帛画(图十一),整幅画的内容是表示墓主人乘龙舟升天。墓主人为一有胡须的男子,位于画的正中,侧身而立,头戴切云之冠,身着长袍,腰间配剑,站在一龙舟之上,人物衣着上的飘带等都由左向右飘动,龙舟和鲤鱼也均向左,看来是表示墓主人在乘龙舟急速前进飞升。这是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两件铭旌之一,也是研究先秦美术史极为珍贵的资料。[16](P164~P166)从这两幅帛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楚地浓厚的巫风,随着发展巫俗和舞蹈结合,独具特色的楚国巫舞就形成了。

图十[17](P371) 图十一[18](P371)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锦瑟漆画,漆画上面有一个巫师手执弓箭作射箭装,四周有兽面蛇身等各种怪物。这幅漆画所要表示的是巫师正在驱逐怪物。这幅漆画色彩丰富,髹黑漆为底,上用红黄两色勾画人物和怪物,线条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富有动感,猛兽向四周逃散的姿态也体现出来。彩绘锦瑟上还绘有巫师戏龙图(图十二),中间一巫师正在做法,周围有三条龙和两个舞蹈的女子,极具楚文化特色。

图十二[19](P372)

这些出土的帛画、漆画,让我们通过这些实物对楚乐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关于楚国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乐舞等许多的疑惑都迎刃而解,不仅是研究楚国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楚人多彩的生活仿佛展示在我们面前,宫廷里奢侈豪华,歌舞升平,民间也是热闹非凡,百姓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招魂》不仅写巫俗、民风,而且更是把一个豪华气派的宫廷乐舞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见楚人有多么热爱音乐和舞蹈。楚人勤劳勇敢,善于发现创造。正是楚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这动人的乐章,优美的舞蹈和流传至今灿烂的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刚:《楚国乐舞研究》,《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02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