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溶词风探析
2024-02-05 18:06:25
论文总字数:8100字
摘 要
:曹溶在清初词坛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他引领了当时江浙地区大批学子,成为浙西词派的先行者。本文则以曹溶在青年、中年及晚年三个阶段的经历为划分界线,从他的为官经历、生活背景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出发,分析其词作风格变化:青年时期清新淡雅,中年时期悲壮慷慨,晚年时期恬雅纯净。结合现实背景分析曹溶的词作,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体会曹词所传达的情感。关键词:曹溶词;贰臣诗人;词风变化
Abstract:Cao Rong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luxuriousnes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he led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region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t the time, become the pioneer of west zhejiang. This article with Cao Rong in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 age experience three stages as boundaries, from his experience of the officer, life background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 of complex, analysis its ci style changes: youth pure and fresh quietly elegant, solemn generous middle-aged period, pure in tian ya.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Cao Rong background analysis, can help us deeply understand Cao’s Ci conveys emotion.
Key words: Cao Rong’s Ci;ErChen poet;The style of Ci’s changes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先后在明清两朝担任官职,直至康熙年间,丁忧不复出,归隐田园。
曹溶处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政局动荡,战争频发,许多有志之士选择与清廷对抗,不满外族的统治,然而曹溶却与大多数文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他选择了仕清这条不符“文人气节”的道路,被时人所不屑,尽管如此,他与当时的顾炎武、傅山、朱彝尊等人交好,并对他们的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曹溶在清初词坛上享有较高的地位,现有大量诗词及作品《静惕堂词》流传于世,在词的风格上,形成了诸体兼备的词风,以恬雅醇净、清扬慷慨而独树一帜。他引领了当时江浙地区大批学子,成为浙西词派的先行者。
曹溶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少时富贵,鲜马怒衣,于香鬓觥筹间谈笑风声;中年悲壮,亡国之忧,将清之举,于理想气节间挣扎犹豫;晚年宁静,归隐田园,故老终里,于自然山水间看淡一切。不同时期的经历使得曹溶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其风格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一、早年词风之清新淡雅
曹溶生于万历年间,少时就才名远扬,更于崇祯九年考中举人,次年,二十五岁的曹溶就以第三甲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可谓科名早达,春风得意。考选御史后,他成为颇有声誉的言官。直至明朝灭亡前,曹溶渡过了他此生最为平顺的时段,仕途平坦,家庭美满,此间词作也大多是描写春情闺怨,酬唱赠客之类的,然而这些作品恰恰体现了曹词清丽、率真、自然、恬淡的风格,即便是歌酒赠妓的篇目也并非艳俗之作。《清朝名家诗抄小传》曰:“少日即以诗名,年事渐增,风格日进,体气自然,意匠深稳,与龚芝麓宗伯异曲同工,卓然为国初一大家。”[1](p234)其词更是恬雅醇净,声情并茂,清扬慷慨,别具一格,浑然一体。
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他人生最适宜的阶段,少时扬名,鲜衣怒马,其诗词大多为儿女情长,闺阁情趣。比如他的《荷叶杯·怨思》:
其一
细雨江边春缆 ,绿暗,玉筯 湿罗巾 。佳期 定约藕花新 。真么真 。真么真。
其二
乳燕 衔泥飞过。独坐。捧觞 含笑拨箜篌 。留么留 。留么留。
这两首词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女子等待情郎的两种不同心态。《怨思》是一首闺怨词,写等待意中人归来的女子在江边细雨中饮泣。上阕写实景: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淡淡的烟雾模糊了周围的景色,一位妙龄女子伫立江边,看不真切,听不清楚,罗巾已然湿透,不知是雨还是泪。绿暗,不仅点明当时的环境幽暗,更说明女子等待心上人的待而不见的急切暗淡心情。下阕则写回忆“佳期定约”:我的心上人啊,我还记得我们相约的那天,满池的荷花都像是在祝贺我们,此时女子的回忆是甜蜜的,然而天气等储多因素打乱了女子的约会,“真么。真么”,显出女子渴望见到心上人却又忧心不能及时赴约的矛盾心理。整首词,画面感极强,女子伫足江边,烟雨缭绕,女子暗淡的心情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相比较之下,其二中的女子则更为胆大,整首词毫不含蓄,燕子衔泥筑巢,独坐含笑,丝丝箜篌声引人入胜,“留么留。留么留”, 显出女子希望心上人能就此驻留于之共度的微妙心理。两首词描写女子情态生动形象,词句清新淡雅,俗而不艳,坦率真实。
再如他的《采桑子·査伊璜两度出家姬作剧》:
舞衣贪著吴宫锦,花簇双靴。山画长蛾。待诉衷情隔绛河。 新词填就勤分付, 众里惊波。道字偏讹。惹得周郎顾转多。
上阕描写家姬身着华服,脚穿锦靴,描眉画腮,欲语还休,待诉衷情而不得;下阕则巧用周郎的典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琴”,[2](P1)家姬为了吸引心上人的目光,故意弹错曲调,突显出家姬舞女的既大胆率直又脉脉含羞的微妙心理。整首词将现实与历史穿插起来,令人感叹古今女子在感情上的坦诚真实,一个“贪”字,就显出女子为君一顾,仔细打扮的行为,即使是描写闺阁情思,曹溶的词依旧不落于俗套。
又如他的《十六字令》:
轻。认得伊家画屧声。花边绕,蛱蝶不曾惊。
以静衬动,蛱蝶都没有惊动的画屧声,却被有心人所察觉,侧面描写闺情。同时,一个“轻”字,会使人眼前浮现出一个顽皮的少女蹑手蹑脚,怕被人发现的生动场面。同样,这首词也是描写春情,词人不过用寥寥数字,为读者展现了少女与心上人偷偷见面的场景,认得脚步声,侧面表现了心上人对少女的关怀,不惊蝶,以静衬动,既突显少女的顽皮活泼,又展现了一幅百花环绕,蝶儿飞飞的美好场面。这首词洋溢着清新静谧的氛围。
上述诗词的分析,可以表明此阶段的曹溶是坦率真实的,反映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不识愁滋味的风流少年,对女子的心思把握的很彻底,时而写害羞含蓄的女子,时而写大胆率直的舞女,亦或是顽皮活泼的少女,但不论从用字还是情感来说,这类词是清新淡雅的,虽是写风花雪月之事,但并无艳词俗调。
二、中年词风之悲壮慷慨
到中年,也是曹溶的人生转折点,当他以为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在仕清与抗清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前者,一臣不侍二主,曹溶的选择必为人所不齿,他顶着“逆臣”的名字和自己的心理压力,接下了清廷的任职书,他想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为民忧,为国仇,然而现实给了他致命一击,仕清后的为官经历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平坦、一帆风顺,身为前朝遗臣,曹溶必然不会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他先后担任了河南道御史,顺天学政督学,户部侍郎,广东右布政史,山西按察副使,在官场几经沉浮,虽有所作为,但与他的目标依旧相差甚远,夹在新朝与旧朝之间,他的身份是尴尬的,想要全心全力为清廷努力,却得不到重用,也做不到完全放弃前朝的存在,他的许多诗词里都表达了对明朝的怀恋以及对它灭亡的无奈,愧疚之情。作为文人必有文人的气节,曹溶仕清后,对前朝感到愧疚,于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创作上,不论是自我抒发,还是赠予友人;也不管孤身在外,还是旅居塞外;亦或是咏史怀古,咏物抒情,对现实的不满,对前朝的羞愧,种种矛盾始终贯穿于这个时期,此阶段的创作基调是悲凉的、悲壮的,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慷慨使气,同时创作手法上多用典故,用古人自喻,自比,抒发他沉闷的心理。比如他的《点绛唇·平远台秋眺》:
愧杀陈琳,磨残铁砚收军后。喜逢凉昼。千里都穿透。
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人如旧,海光一溜。熨尽青山皱。
这首词写于顺治十二年九月,当时曹溶任职左迁广东右布政使。此时词人在清廷为官,时局基本稳定,而明朝的消亡已经成为事实,他的内心是复杂矛盾的。上阕开篇诗人就以“陈琳”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前朝的愧疚,同时词人此时是悲喜交加的,喜的是战事已停,百姓不会再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悲的是选择仕清这一行为为当时的文人所不屑,自己也饱受心理的折磨。下阕,“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一个“寒”字,一个“瘦”字,点名了词人的心境:我虽然在清朝为官,然而却无人理解我的立场,我愧对前朝,在它危难之际袖手旁观,我的内心是痛苦的,是煎熬的;“人如旧”,词人虽身在新朝,然而心却是在前朝,这里是对前朝的表白,但更多的是词人的心理安慰。最后一句“熨尽青山皱 ”:是词人的心理安慰,想要用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造福百姓来弥补自己心中对前朝的愧疚,江山虽然易主,但百姓是始终不变的,词人虽然竭力安慰自己,但青山又岂是能轻易抚慰的,词人也明白这一点,想为自己开脱却又被现实无情的打击,这不能实现的期许也更加增添了词人心中的矛盾和悲哀。
又如他的《念奴留别胡彦远》:
疮痍四海,笑澄清计短,鬚髯如戟。酒社飘零诗友散,高卧元龙百尺。女子知名,男儿失意,聊学韩康剧。千金肘后,何妨堪愈愁疾。 我亦北阮穷途,鲛人泪尽,双鬓多添白。风雪差排关塞去,不唤伤心不得。马背多寒,貂裘易敝,秉烛娱今夕。渭城歌彻,楼外晚山重碧。
这首词作于曹溶赶赴云中的路途中,词人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都在词中表现出来。上阕:一路走来,满目的荒凉之景,断壁残垣,百姓居无定所,清军入关后,许多地方都涌现了反清复明的义士,他们不甘心被外族统治,奋起反抗,然而战争带来的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开篇三句词人感叹自己徒增年纪,面对如此疮痍的场面,却无计可施,往日的诗友也不知在何方,此情此景,唤起了词人悲凉幽愤的心情。后面两句运用典故,安慰友人的失意,同时以千金无法治愈愁疾自嘲,对自己的无能无力,无法摆脱这一现实而愧疚。下阕的基调与上阕类似,行走塞外,寒风凛冽,马背多寒,貂裘取暖,唯一的乐趣是秉烛夜谈,好友散落在各地,难得相遇古人,只有彻夜长谈,才能舒缓心中的抑郁。由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引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及动荡不安的时局。词人既不能像顾炎武等人一样积极与清廷对抗,也不能像清人绞杀明朝遗民,夹在两者之间无疑是痛苦的,愤然,无奈,悲凉的心情跃然于纸上。而他最为著名的一首词《满江红·钱塘观潮》: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
朱彝尊评此词:“最为崛奇”。[3](P67)《云韶集》评:“此词沉雄悲壮,卓为千古名作。如目睹潮至。雄文骇俗,读之起舞。”[4](P23)这首词是曹溶的代表之作,全词读下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全词基调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词的开篇,词人描绘出了一幅浪涌蓬莱,又急又高的浪潮直扑宫阙的震撼画面。接着引用吴王杀伍子胥并将其投于江中的典故,子胥死后“随流波,依潮往来,荡激崩岸”,[5](P88) 因此,“灵胥一怒,惹冠冲发”,解释了浪潮起伏的原因,波涛滚滚,那是子婿的愤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吴王的愤怒,同时也暗喻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愤懑之情。枚乘《七发》描绘观潮说:“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沌沌,声如雷鼓。”[6](P1)作者化用其意,如万鼓齐震,如骏马奔腾,将浪潮的形态,颜色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上阕着重描写了涨潮时壮观的创面,同时将浪潮拟人化,汹涌的浪潮扑面而来,不断冲击着堤坝,想要冲突束缚,直指天际,呵,这就是伍子胥的愤怒,毁我者,杀我者,活着无法报仇,只能死后化作这浪潮,年复一年诉说着自己的冤屈,表现了词人对古人的敬畏之情。
下片开头四句运用江妃、鲛人的典故,夸张的描写了涨潮时的声势,江妃笑,鲛人舞,仿佛在举行水上庆典,为潮神助威喝彩。接下来两句则是写涨潮退潮时壮阔的场面:迎面而来的浪潮迅猛而又急切,令人心惊胆战,而奔腾的浪潮却又立刻退了下去直到严滩才停止,一浪高过一浪,此起披伏,下阕由涨潮写到退潮,将一幅观潮的场面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感同身受,心情激荡,随着词人的视线,一饱潮起潮落之景,结尾更是点名主题,为伍子胥抱不平,也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得志。
纵观全词,以传说中钱塘江的浪潮是子婿的愤怒为线索,淋漓尽致的描绘了气势磅礴,激情壮观的涨潮景观,词人将浪潮赋予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怒”涨潮,以“笑”退潮,生动形象,表现了词人对壮阔的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古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行的赞叹。
明朝的灭亡,选择仕清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曹溶这一生最为后悔的选择,往后的生活中,不管是为官还是旅居,他始终摆脱不了内心的谴责,词风也从一开始的清新淡雅转为慷慨悲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自嘲、自怜及自我赎救。
三、晚年词风之恬雅纯净
在官场几经沉浮,曹溶终于歇下为官的心思,决定撤归故里,闲适的晚年生活,是曹溶从沉郁悲慨、苍凉雄健的风格逐渐变得恬雅纯净,颇具姜、张遗风,不在纠结于贰臣的身份。闲来赏花弄月,与友饮酒畅谈,卸下心理包袱的曹溶,更加怡然自得,用“舂容大雅”来形容曹溶这一阶段的词风实不为过。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说:“曹溶归里退隐后,词风渐趋轻淡清柔,雄锐的气势已衰减,闲雅之篇增多。”[7](P234)
比如他的《临江仙》:
高柳忽推明月出,生公呼上湖船。世间难得有情圆。相逢常此夜,忘却用兵年泼饮但愁鸣酒瓮,倾囊再买江鲜。万人耳语听三弦。更深游女散,便借石场眠。
本词作于康熙十三年中秋所作,此时朝廷已经稳定,曹溶也已经辞官回乡,远离朝堂,自在的生活,使得曹溶心胸开阔,月圆之时,邀好友二三人,泛舟于湖,不醉不归,在如此良辰美景下,总归会忘却所有烦恼,开篇第一句则是远景近写,词人兴致勃勃,看着突然出现的一轮明月,决定游湖夜谈,不想辜负这月下美景,“忘”表现出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不谈政事,不论朝堂,单纯的谈论兴趣爱好,诗词歌赋,一片澄静;下阕更描绘了一幅万民同乐,共庆佳节的场面,酒一杯接着一杯,愁煞了酒翁,鲜味没了,再来一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尽情的放纵自己,歌声曲声人群声,声声不断,多久没见过如此热闹祥和的场面,在如此热闹的氛围渲染下,词人忘却了忧愁,夜过半,人群散去,漫步于乡野村头,顶一头明月与天地共眠。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曹溶的心境已经不是郁郁不得志,悲壮慷概,朝廷的纷争与他再无关系,恢复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美酒美食美景,仿若回到了那个肆意的年纪,变现了词人对年少的淡淡怀念及如今生活的满意。
咏物词《念奴娇·碧岩茶至》:
云芽乍啜,恐新来、肌骨全因君瘦。活火煎成丘壑味,略似初含豆蔻。七椀频烦,恶诗传写,甚觉卢仝陋。请辞欢伯,无愁是此时候。 尽说产自深崖,佳人独处,隐约春难透。笠泽下方留不住,绝顶和他青皱。一片烟横,盘旋肺腑,冷液犹堪漱。玉瓯谁捧,宝凫闲记芳昼。
诗人晚年心胸开阔,不在纠结“贰臣”,心境得到提升,便有闲情逸致研究他物。从词中不难看出,卸下包袱之后,诗人寄情于山水,怡然自得。整首词全篇写茶,开篇就点出自己对碧岩茶的喜爱之情,制茶,泡茶,品茶,诗人都详细的描绘了,可见诗人对茶的了解与热爱。下阕则重点以“佳人”比喻,产自深涯,不仅写出其形态,更写出碧岩茶的难得。最后一句,突出了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浮生半日闲,品一杯茶与谁共,闲然自得的心态表露无遗。
又如《一丛花》:
蕊珠簪笔旧名都。深意托征途。移床直踞芙蓉顶。敕银鹿、休扰松鼯。埋雪小亭,团圞情趣,此乐世间无。 闲来说饼胜新酥。红友映冰壶。排忧劝我须沉醉,听城上、三度啼乌。无分珥貂,嵇公懒也,归倩好山扶。
这首词以景写情,赏花赏雪赏景,诗人邀请好友唐梦赉前来作客饮酒,银鹿,松鼠,埋雪小亭,如此诗情画意的场面,令诗人心情愉悦,妙趣横生。上阕着重写景:一夜大雪纷飞,闲来无事,拿起笔写信邀请好友前来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对好友的想念之情,回归故里,词人生活在田园之间,这里民风淳朴,就连动物也不避人,姣姣银鹿肆意撒欢,惊起树上休眠的松鼠,埋雪的小亭在一片苍茫中格外引人注目,想到能与好友在亭中饮酒作乐,只觉是世间最美好的事;下阕重点写与友人相聚,一碟酥饼,一壶沉酒,说不尽的话,赏不完的景,夜听乌啼,看着这一切,会使人变得更加懒散,最后一句突出本词的重点:我已然累了,远离了权力的纷争,富贵的生活,现在清闲平静的生活才是无所追求的,回归故里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事。由此可看出,诗人的晚年生活摆脱了中年时的阴影,过着舒心的生活。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曹溶的晚年是闲适惬意,怡然自得,这期间的创作更趋向于写景写物,及生活趣事,褪却了年少的浮夸,中年的悲壮,晚年返璞归真,恬静淡雅,词人也醉心于这平静的生活,不计较得与失,不贪图名与利,闲时弄花品茶,执笔泼墨,安度余生。
曹溶的诗词一共经历了人生三个阶段的变化,人生阅历铸就了他的诗词创作,同时诗词创作也记录了他的一生。少时鲜马怒衣,潇潇洒洒,平坦的仕途,他的生活更多的是吟诗作对,风花雪月,酬唱赠客之事,其次多清新淡雅,纯净自然,不媚不俗;中年坎坷,亡国之忧,贰臣之心,郁郁不得志,既不能为前朝奋斗,又不被新朝所重视,慷慨悲壮的曲调贯穿着这个时期;晚年得以看开,颐享天年,归隐故里后,曹溶的心结慢慢散去,开始了闲适惬意的生活,心境也变得平和,诗词曲调也从激烈变为平静,此阶段大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恬雅纯净的词风令人感觉其返璞归真,耳目一新。少时清新淡雅,中年慷慨悲壮,晚年恬雅纯净,是曹溶一生词风变化的总结。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