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爱伦#9642;坡小说中的哥特文学因素

 2024-02-06 10:27:45  

论文总字数:7094字

摘 要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写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他热衷于将荒诞、变态和恐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他的作品以烘托恐怖氛围的第一人称叙事为主,作品的内容从缺失的人格、恐怖怪诞的死而复生一直到对死亡的超越等方面体现了哥特式的文学特征。本文将从哥特式小说的特征、爱伦·坡小说中哥特式文学因素的体现以及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成因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最后得出作者真正的写作用意。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文学;文学特征;艺术形成

Abstract:Edgar Allan Poe keen to absurdity and abnormality and terrorist elements used in works,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writing style, occupying the immortal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is articl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foil terrorist atmosphere first-person narrative, content from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terrorist weird life from the dead to transcend death, "thugs" and "girl"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E and gothic literatu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got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vel, and POE gothic novel caus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uthor real writing intention.

Key words: Edgar Allan Po; Gothic 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rm

一 哥特小说和埃德加·爱伦·坡

(一)哥特小说

哥特式文学或哥特文学来源于哥特(Goth)一词,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其建筑风格在12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很流行,主要体现在教堂和城堡上面,例如这类建筑的经典代表作就有法国的圣丹尼教堂和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英国的安德鲁·桑德斯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里指出:哥特式小说不仅仅是描绘日常的生活,它是融合在突然间的死亡、鬼魂出没的恐怖、幻境、地牢和预言之中的。[1]

从本质上来分析,哥特式小说其实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消极和负面的反应,是一种反抗社会理性道德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从读者的阅读经验这一点来看,这种新型的“哥特式”的特征,主要是指小说的恐怖特性。小说大部分都是将人类与非人类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经常用死而复生、人鬼相通、死亡和离奇等情节相结合,所以小说极具怪诞风格;在恐怖的哥特小说中最好的体现就是以沉郁的叙事风格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血淋淋的恐怖世界。哥特小说的中的叙事通常是以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为主线,人性的险恶与人性的善良;有违伦理的道德与正义的道德。主题包含了传统的价值观、社会的规范问题等。在这里禁忌被打破,纪律被颠倒,欲念被释放,主体的稳定性遭到质疑。但这类小说的结尾往往有着一定的道德寓意,结局往往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所以哥特小说在极端中又带有一定的保守性。

(二)埃德加·爱伦·坡

爱伦·坡,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出生于1809年,去世于1849年,是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曾在报社长期担任编辑一职。被尊称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被后世誉为科幻小说的鼻祖。萧伯纳曾经说过:“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这句话反映出了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2]爱伦·坡一生中写了将近70余篇的小说,很多都是收录在《述异集》中,在这之中多半是含有有哥特意蕴的小说。这类故事的结构比较严谨,情节紧扣,整体效果明显,篇幅也都比较短。这与他创造的统一效果论和十八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小说有着深厚的影响,同时也与爱伦·坡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

爱伦·坡的作品有着将滑稽转变成荒诞、将机智戏谑为嘲弄、将害怕放大成恐惧、将奇特变为怪异与神秘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凭借他特别的艺术视角来展现死亡、恐怖、怪异等主题,通过对心里矛盾的刻画和对美学上不断的追寻,最后构成了他自己所特有的一种哥特式风格。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 爱伦·坡小说哥特式特征的体现

(一)以恐怖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

在爱伦·坡的众多短篇小说里,不管是对情境细节方面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内心方面的刻画,或者是无处不在的气氛烘托,都给读者一种恐怖黑暗的印象。比如他的《厄舍古屋的倒塌》、《红色死神面具》、《黑猫》等作品,让读者读了不自觉地脊背发凉。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环境的:“阴沉、昏暗、岑寂的天气,荒凉的垣墙,三五枝气味难闻的芦苇、几株枯木白花花的树干。小湖就傍着宅第,湖面泛着光泽,却一丝涟漪都没有,黑黢黢、阴森森,倒映出变形的灰色芦苇、惨白树干、空洞眼睛一样的窗子。”作者通过对芦苇、树干、枯树、垣墙的描写显示出这座府邸的阴沉与落魄,文中的“我”则是孤零零的骑着马走过萧索的旷野,整个破败凄凉的环境就显示在读者的脑海,也为了接下来将会发生的恐怖的事情做好环境方面的渲染。作者在对每个意象的细节描写上,都是为了在读者心中描绘出一种独特的恐怖效果。从作品开头所描写的各种不详的征兆,到阴森恐怖的厄舍的出现,然后到最后妹妹从棺材里出来,情节的恐怖性递增,伴随着极大的不安与焦虑。

除此之外,爱伦·坡对色彩方面的搭配也独具特色。在他众多小说的色调上,基本上都是黑、灰、红色,黑色的屋子、灰色的墙壁以及红色的鲜血。本来景色就比较凄凉破败,再加上这种冷色调,就使得小说的氛围更加阴森,恐怖效果深入人心,极具哥特色彩。

(二)双重人格与第一人称叙述

在大部分作品中,爱伦·坡笔下很多的主人公都为人格分裂或精神分裂,常常处于灵魂和精神的冲突中,体现了邪恶疯狂的哥特特征。例如在作品《黑猫》中,主人公“我”一直都是凭借心地善良温和而出名,并且特别喜欢小动物,但是却在喝酒后将心爱的宠物普路托(也就是主人公养的黑猫)的眼珠剜了出来,最后将这只猫给吊死。显示了文中主人公的双重人格,在人前是心肠好爱动物,在醉酒后却凶相毕露,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来虐待杀害动物。体现出了人格的疯狂邪恶,揭露出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结合,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威廉·威尔逊》中,威尔逊的对手其实就是他自己,在文章的最后,善良的威尔逊说的一段话指出这两个威尔逊其实是共存的,明确的告诉我们威尔逊其实是个双重人格的人,他杀掉其中的一个那么另一个也随之消亡,剩下的威尔逊也就不在真正的威尔逊,因为善良的威尔逊就是他的另一面,他所一直畏惧反抗的都只是他自己善良的那一面,他常常在“我”作恶的时候出现加以遏制,之所以会出现这个“他”,是因为主人公在潜意识里痛恶自己的行为,所以才分裂出一个高尚的人格来对之进行管制。人们在现实中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也都会有各种思想纠结,内心自我斗争。

在爱伦·坡的作品中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众多作品中作者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例如在小说《毛格街凶杀案》中,都是运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才让读者好像和作者一起参与凶杀案的侦破,一起面对小说中的离奇情节,血腥的场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黑猫》中以“我”为主角,描写了“我”与猫之间发生的恐怖故事。由于醉酒后的变态心理现将心爱的黑猫剜掉双眼,后来又将它吊死,砌在砖墙里,最后还将自己的妻子给活活杀死,“我”一连串的扭曲行为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场景。在《威廉·威尔逊》中,通篇都是以“我”的口吻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读者读起来会将自己不自觉的带入其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会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恐怖的氛围,同时也体现出了爱伦·坡的统一效果论。

(三)内在化、心理化的哥特式恐怖

在爱伦·坡小说创作的初期,他就意识到哥特式应与人类的心灵相通相容,哥特小说不应该停留在表层,而应该潜入人类的心灵,不应该为了恐怖而恐怖。就像在《怪异故事集》前言中所宣称的:“如果说在我的众多作品中,恐怖是不变的主题,我要说明的是:我的恐怖并非日耳曼式的,它来自心灵;也就是说,我的恐怖来自于正当的源头,并用其完成正当的目的。”[3]爱伦·坡是将来自潜意识的恐怖同传统哥特风格的恐怖相对比,来反驳评论界对自己哥特式恐怖的非议。

作者用内外结合的描写将哥特式的恐怖不断地心理化,他要强调的是:恐怖来自心灵,来自灵魂,推动了恐怖由外而内的心理化的进程,使哥特文学走出了“边缘文学”的角落,赋予了哥特文学更高的美学价值,让读者们真正的体会到来自心灵的震撼恐怖的壮美。正因为他的恐怖来自于内心世界,所以在他的故事中没有真正的幸福结局,不是沦为囚徒,发疯就是死亡,笔下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有自虐倾向,双重人格,不断地堕落直到最后无路可走。但是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并不是像撒旦一样的英雄,作者赋予了他的主人公们另样的荣耀,别样的气质,引人怜惜,催人感伤。这也就是爱伦·坡小说中心理哥特化的魅力所在。

三 爱伦·坡哥特小说的成因

(一)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

爱伦·坡是美国第一位系统阐述诗歌、小说创作理论的文学理论家,提出了统一效果说。他认为写作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思想融入情节之中那么简单,而是应该先进行策划,为了表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写作效果,为了实现这个效果而进行杜撰出一系列的情节,然后将这一系列的情节再联系起来,而他所做的各方面的刻画渲染都是为了达到出之前所构思的出这一效果。也就是指作者描写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个关于细节方面的刻画,甚至于每一个字和句的斟酌都是为了体现出文章的统一效果,一个事先就准备达到的效果。[4]即作家的创作是为了将最大限度地实现预先构思效果,任何作品如果不能让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就会失去其整体效果。同时,爱伦·坡也认为,人性中有一种“为作恶而作恶的”原始情感,他的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表现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也就是和死亡融合在一起的恐惧。在文学创作中,爱伦·坡常将人物放置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制造一种震撼心灵的恐惧,以此吸引读者的心理。例如,在《厄舍府的倒塌》中爱伦·坡将统一效果论演绎的无与伦比,将他所要达到的恐怖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爱伦·坡的确是在确立了想要达到的与众不同的恐怖效果后,首先确定的是死亡主题,然后作者精心地设定结构:“我”作为好友应邀远道而来,作者用心良苦地选择了这个叙述者,从他的眼里表述这个恐怖故事。然后又用古老的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手法,一个是“我”在朗读恐怖故事,一个是被活埋的妹妹重返古屋,拖着哥哥一起进入坟墓,古屋边的小湖将古屋吞噬。两个故事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增加了恐怖的渲染效果。在这篇小说中最能体现统一效果论的是气氛的营造,古屋外、古屋内、声音、光线、色彩等恐怖气氛营造的极其逼真鲜明。在小说《黑猫》中,“我”酩酊大醉后剜掉了黑猫普路托的一只眼珠,后来又残忍地将它吊死,夜晚“我”却在被烧毁的房子上看到一只与普路托一模一样的黑猫,第二天这只黑猫被剜掉了一只眼珠,这使“我”整天生活于惊慌恐惧之中,于是“我”决定杀死这只黑猫,却不小心砍死了“我”的妻子,“我”就将妻子的尸体藏进地窖的墙壁里,当墙壁被打开时却看见黑猫坐在死尸的头上。该小说以“忏悔式独白”的方式讲述了“我”的亲身感受,创造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感和孤独感,完美展现了爱伦·坡“统一效果说”的文学创作理念。

(二)坎坷不幸经历的影响

爱伦·坡一生之中命运多舛,在他幼年时父亲抛弃了妻儿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接着他的母亲又因为生病而去世,变成孤儿的他被一位烟草商所收养。可是他与待他刻薄的养父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最后俩个人决裂。爱伦·坡在其短暂的40年人生中,可以说是一路坎坷,受尽了人生的苦困与孤独。他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可是却被父亲抛弃,母亲也生病去世;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可是他的妻子却早早的去世;他希望能有所成就,却屡遭碰壁。所以说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爱伦·坡在心理上都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孤儿。经历了这些坎坷之后,他的人生从明亮到黯淡最后变为黑暗的尽头。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中总是带有那么多的疯狂、不幸和死亡。

这么多不幸的遭遇,让爱伦·坡充满了颓败的感觉。不仅如此,爱伦·坡一生中经历了三位女性的逝去,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母亲伊丽莎白的因为肺结核早逝,爱伦·坡在《丽姬娅》中对丽姬娅的外形描写了她黑得烟亮的大眼睛、矜持安详的天庭等等,作者在人物刻画中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母亲的身影。母爱的缺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悲凉的。他的人生中缺少了母亲的关爱,同时也没有养父的理解与沟通,使得他的性格中比较暴躁易怒,成长之路是冰冷的,所以他的小说中总是弥漫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大部分都比较偏激疯狂,也就导致了变态心理。第二位是他同学的母亲斯坦纳德夫人,爱伦·坡非常的仰慕她,还写过诗歌来赞美她,可惜的是斯坦纳德夫人在31岁时也因为肺结核而去世。年少的爱伦·坡因为这件事非常难过,因此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做恶梦。第三个使爱伦·坡备受打击的就是他的妻子,弗吉尼亚。他们的婚姻在当时很多人都是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在当时的社会上甚至引起了很多的批评。但这个温柔美丽的妻子确实带给了他不少灵感,她的死亡再次让爱伦·坡陷入了绝望。[5]正是因为他生命中这些女性的离去,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描绘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以死亡为结局。他的人生中经历了太多人的离去死亡,可以说是坎坷悲凉,所以在小说中也就不由自主的追求冷色调的描绘,托显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

除了性格经历与艺术追求的因素之外,作为南方的浪荡子弟,爱伦·坡对社会具有独特的体验,这直接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选材。在经济方面,爱伦·坡从小生活在一个经济政治迅速发展、文化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南部农奴制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的发展也开始衰败,使得他对这个社会感觉到更加的悲凉与失望。因为爱伦·坡从小生活在南方,一直受到英国的教育,所以他一直怀有着贵族主义的理想,古老贵族的传统文化在他的世界里根深蒂固。在政治方面,他非常认同南方的蓄奴制。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文体较为华丽,富有浓厚的宫廷诗人的风格,同时他将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都理想化。作者对近代的进步采取了骑士式的憎恶态度,并且逐渐视民主如同暴民统治。因此在南北方的激烈斗争中,作者感到他没有了精神的支柱,一个人孤苦无依,到处流浪,同时为了当时南方的衰落而忧郁,这又是他的作品绝望悲观色彩的原因之一。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中的主题大多都是荒凉、恐怖、血腥、虚幻的,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凄凉阴森的世界。小说的内容丰富多彩,可是在这之中大部分都是将写作重心对准那些阴暗的、邪恶的画面描述。他将作品中的人物放到他自己所创造的特殊情境中,运用恐怖的描写手法,打破了社会原本的道德,展现出人类最深处的内心世界以及最原始的本能,同时揭露了出人性中的丑陋面貌,而且从不一样的角度探讨了善良与丑恶之间的矛盾。[6]他在小说中用笔向人们揭示了人性的双重面。爱伦·坡虽然不是以描写世界的善恶为出发点,但是却写出了人性中善与恶相融合共存的这一特点。在当时的社会,爱伦·坡的作品真实的展现出世界本来的面目,揭露他人所不敢揭露的人性,显示出人性的沉沦才是恐怖的源头。所以当时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疯子,但是他的作品却在当今的社会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桑德斯著:《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09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