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冯唐“北京三部曲”语言特色研究

 2024-02-06 10:27:56  

论文总字数:9477字

摘 要

:冯唐被大众熟知的三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合称为 “万物生长三部曲”,也称“北京三部曲”。“三部曲”最具特色的是书写语言,冯唐的语言独特而有魅力,于调侃、戏谑、喋喋不休中喷薄出“冯唐式”的唠叨和才气。本文从写作的快感、犀利的毒舌、身体器官的直白中,享受“冯唐式”语言的狂欢;从古诗词的化用、意义丰富的名字、重复而变化的意象;细节之神中品评小说诗意的隐蕴。

关键词:冯唐;“北京三部曲”;语言狂欢;诗意;细节

Abstract: Feng Tang was familiar to the three novels about youth and growth of " Given a Chick at Age 18", " Everything Grows " and " Once upon a Time in Beijing" has been called " Everything Grows trilogy" ,also known as the " Beijing trilogy". The "trilogy"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is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Feng Tang unique and charming, to ridicule, teasing, gushing out "chatter Feng Tang" nagging and brilli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writing of pleasure, sharp tongued, blunt body organs, enjoy the "Feng Tang style" language carnival; From the paraphrase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rich meaning of names , repeat and change of the images,details, tasting the hidden poetic of novel.

Key words: Feng Tang; "Beijing trilogy";  language Carnival;  poetic; details

“冯唐,男,1971年生于北京。作家,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1]简单的文字,配上一张右手托下巴沉思的照片,背景是堆满书的书架。这是《欢喜》封二上对作者冯唐的介绍,短短27个字的简介,概括了他的身世和经历。当然,未完待续。

冯唐写的第一本书是《欢喜》,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写成,而这本小说却在许多年后才被发现并出版。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冯唐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在他被人熟知的时候,已经走过了人生最初的青涩与懵懂,称得上是社会中坚了。

冯唐被大众熟知的三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被合称为 “万物生长三部曲”(也称为“北京三部曲”)。小说以主人公秋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语言狂放,刻画细腻,人物性格突出,让读者知道了有些孩子是这样长大的。第一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是三部曲中描写最为流畅的,仿佛一夕之间,一气呵成,男孩子的成长也在一瞬间完成;《万物生长》讲述了主人公在医学院读书时,友情,爱情与身体的纠缠不清;《北京,北京》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了自己的北京往事,气势强烈,感情澎湃,语言灵动。

“万物生长三部曲”最具特色的是冯唐的书写语言,调侃、戏谑、喋喋不休,语言这东西,是文章的血液,浸在血液里的反反复复是冯唐式的唠叨和才气,喷薄而出。他的写作动机非常简单,就像许多人写自传一样,在自己完全忘记过去之前,留下可感可触的真实,冯唐想要记录的是他最初接触暴力和色情时的感觉。

冯唐的语言独特而有魅力,售票大妈和老妈是他见过的最伟大的语言大师;售票大妈和老妈和《史记》、《世说新语》、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了他的文字师承;自小饱读中外诗书,文学底子深厚;行走过许多地方,阅历丰富;北京环境的熏陶,京味儿的幽默、臭贫,雅俗共聚一堂,因此在他的文字里,不仅有唐诗宋词的优美含蓄,婉约淡然,也有京味的骂街与调侃,更多的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于青春与成长的释放与宣泄。

一 语言的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对正统的语言充满挑战与僭越,粗俗的语言携带着反叛权威和秩序的破坏性力量。在冯唐的小说里,享受着语言的狂欢,把文字当做武器,指向正统和规则。语言的高雅和粗俗,青春的狂放和不羁,成长中的困惑和迷茫,各种对立的,不协调的因素相互排斥着、共生着,通过调侃的、杂糅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写作的快感

读冯唐的小说,常常会让你忽视故事,忘记情节,而完全被小说的语言呈现所吸引。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后记”里写道:“我要唠叨,我要写作的快感,我要记录我感受到的真实。”[2](P201)冯唐的“唠叨”不繁琐却巧妙,那是一种幽默的,带有北京味道的,充满智慧和文学趣味的“唠叨”,他在博客中说:“用文字打败时间”,在这里,他用文字征服读者。在阅读中,往往被他的语言所吸引,故事情节反倒是次要的了。

“万物生长三部曲”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只有冯唐倾注了全部感情的“还原状态”。“为了文字的责任和自己的快感,在故事情节与还原状态之间,我再一次选择了后者。”[2](P201)他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对记忆里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雨的声音,花的颜色,街道的形状和生活过的大院,都有了现实的可触性,具有情感的温度。在阅读中不小心就会走进秋水的世界,随着他一起经历着青春和成长。

冯唐的写作类似郑板桥画竹,不管什么规律与定理,随手写去,自成其风格。遵从内心的写作往往不会在意世俗的看法,不会刻意去构建形式与外观,重要的是内在精神韵味,在不经意间,“其神理俱足也”。反映在文字描写上就是在常人眼里粗俗不堪的事物也堂而皇之的存在着,反差巨大的事物往往并存着,美丑相克的事物相依相附着。滑冰教练在他的眼里是美与丑的鲜明对比:“脸上全是褶子,褶子里全是没刮干净的胡茬……外号冰上小天鹅。他穿了白色比赛服在冰上滑过,仿佛凉席大小的白雪花漫天飞舞。”[3]当“褶子”、“胡茬”、“冰上小天鹅”、“凉席大小的白雪花”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分明感受到他的恶搞,却又觉得有趣而不粗俗。

冯唐说他在三十岁之前几乎没出过北京,而在三十岁之后几乎没在同一个地方呆上一周以上。在一个地方呆太久了,感受到的东西庞杂而琐碎,所以他写出的关于北京的小文,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毫无逻辑章法,可能和老舍犯了同一个毛病。 [4](P53)冯唐在他的杂文《我混沌、脏乱、安详、美丽的北京》中如是说,这样的“感受太多”、“毫无逻辑章法”的写法在“北京三部曲”中随处可见。在新年晚会上,看着朱裳跳舞的秋水,想起了第一次去纽约的老爸老妈、酒店套间的小狐狸、嫁给非洲酋长的翠儿、梯子的一系列男朋友、三单元的公猫和五单元的母猫,晚会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朱裳抽到一个很丑的布娃娃。地球是圆形的,按照一个方向一直走,总是能回到原点,冯唐在他的无数分支散叶的想象之后,还会回到原来的主题。秋水学医、经商、投资,变换不同身份,走过许多城市,无论走多远,还是会回到北京来。

以前认为只有感情细腻的人才适合写文章,文字在他们的笔下,似乎是有了生命,能准确的表达出笔者所想表达的感情,如今,我觉得经历丰富的人也适合写文章,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人都是有能有才的人,然而行万里路的人写出的文字更加灵动生活,虎虎生风。

(二)犀利的毒舌

毋庸置疑,冯唐是热爱北京的,他热爱他出生、成长的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作为北京土著,我热爱北京,热爱的毫无道理,热爱的鼻涕眼泪。”[4](P10)像极了眼中常含泪水的艾青,因为他对北京爱的深沉。 因为他是如此的热爱北京,所以对北京的发展格外的关注,他曾调侃北京是一个四不像的城市,东南西北,每一面都有一个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老舍、王朔、王小波之后是冯唐。[5]冯唐小说作品的语言接地气,口语化特点明显,老北京的“臭贫”特性更是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秋水的臭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遗传自老妈。老妈拆了棉线手套织线衣,穷极无聊,总想找人聊天,于是就和秋水贫,而秋水可能臭贫了。老妈明明是想和秋水聊天以打发拆手套织线衣的无聊,却要求秋水安心做功课,不要受到阳台外的大车和二车的影响。秋水说:“鸿雁将至,我保护视力,我登高望远,我休息休息。”[2](P6)老妈说,乘车的都不是好人。秋水却用他爸与街面上挺得意的乘车人相比。老妈无奈,转换话题,不许秋水主动搭理楼内职业不明的大车二车姐妹,秋水用自我贬义法变被动为主动,是自己不够级别,人家才不会主动搭理自己呢。老妈才说了一句话,秋水有十句话来应付,要问秋水为什么会这么贫,你看看老妈是怎么说话的就知道了,对于买衣服,老妈的观点是:“靠,穿那么好看干什么?你不是说肚子里有书放屁都是荷花香、长痔疮都是莲花开放吗?……你十一岁就要五十八块钱买二十八本一套的《全唐诗》……你当时可以选啊,买五十六条内裤还是二十八本唐诗。”[2](P38)老妈犀利如此,难怪秋水的嘴里生风,不吐不快了。

臭贫和牛逼只是一线之隔,臭贫的有水平,格调高,那就是牛逼。秋水替桑保疆写的“申请书”在知情人眼里是活脱脱的臭贫,而在本着关爱学生的心态的老师眼里,这就是祖国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啊。

对于老师,秋水也毫不客气。老师在他眼里是荒唐可笑的:语文老师教写作文只有两种标准:“排比用以论述,有气势。拟人用以抒情,有情调。”[6];数学老师因为自己是弱智,总把学生当弱智对待;体育老师一年中的大半时间穿着它的油光瓦亮的名牌短裤;女教授为了分房子而离婚。在秋水的世界观里,老流氓孔建国才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会了他老师们遮遮掩掩讲不明白的青春期成长的内容。即便是精神导师,秋水对他也是毒舌如常:“我蓦地想起老流氓孔建国,不由得笑了,仿佛看见一只只便秘的阉猫模拟目漏凶光的老虎。”[2](P12)

那些长着卷毛,手伸出来,一面漆黑,一面火红的黑人孩子在秋水的心里是这样的定位:“我觉得他们一定听得懂猩猩说话,他们和猩猩的距离比他们和我们更接近。”[2](P88)

“茶叶在茶壶里泡过,即使茶水被喝光了,即使茶叶被倒出来,茶气还是在的。北京是个大茶壶。……即使人死了,但是人气还在,仿佛茶气。”[7](P79)北京是茶壶,秋水是茶叶,臭贫、毒舌、调侃是那飘忽的茶气。若干年后,秋水们已经不在,可是这精神,这气息飘散在空气中,不息不灭。

(三)身体器官的直白

勒内·韦勒克在他的《文学理论》中提到:“艺术的有用性不必在于强加给人们一种道德教训。”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其核心性质是虚构性,“万物生长三部曲”是成长小说,心理和生理的共同成长,必然会涉及到性,这是生理成长的必要过程,是真实的生长状态的还原。

“万物生长三部曲”描写了北京男孩秋水的生理和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生理的发育在老流氓孔建国的启蒙教育下集中表现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里,而心理的成长与成熟在《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中表现的全面而彻底。

许多人认为冯唐的小说关于人体许多隐晦的器官描述的太赤裸裸,各种身体器官词汇的频繁出现,他的语言的粗俗和直接也让不少读者感到愤怒和难以忍受。冯唐认为堪比《金瓶梅》和《肉蒲团》的经典小说《不二》在大陆被禁止出版,在相对自由开放的香港,《不二》刚上市,出版是万册顷刻销售一空。两种观点的碰撞,没有人能证明谁对谁错,只是读者有选择和批评的权利。而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他必然有自己的坚持与信仰。冯唐在《不二》的后记中写道:“写黄书不易。写得不脏,和吃饭、喝水、晒太阳、睡午觉一样简单美好,更难。”[7](P56)

冯唐在他的作品中确实有许多的身体器官的描写。他曾经学医八年,读到医学博士,在医生的眼里,身体器官与性器官属于生理范畴,所以在常人眼里太直白太赤裸裸的身体与性的描写,是正常现象;冯唐作为北京人,受环境和老妈的熏陶,他有着与生俱来的王朔王小波式的老北京精神----幽默与调侃。身体的欲望不是简单的情色,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他去烧水,泡茶。他说,你一定渴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之间,他打开钢琴,他说,随便弹点什么给你听吧……第五次和第六次之间,他说,你一定饿了。然后厨房里就飘出来土豆炖牛肉的味道。……第六次和第七次之间,他说,天快亮了,你没课吧?别去了,我给你烧点水,冲个澡,睡会儿吧。”[8](P145)

这一段文字,是直接的男女之事的描写,可是只用了“之间”二字,让你知道了发生了多少次,而不窥过程与细节。在这些“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生活场景,比如喝茶、弹琴和吃饭、睡觉,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冯唐既写了性却又淡化了性欲,与“身体写作”的陈染、卫慧、棉棉等人有本质的区别。

二 诗意的隐蕴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开篇用四个人物、三句话、二段、一章写完了秋水的整个青春期。老流氓孔建国是秋水的精神导师,教会他身体发育是自然之事,带领他见识了曾经的牛逼,领略了女人的美丽。朱裳是秋水的初恋,是他一辈子的心坎上的姑娘。“北京三部曲”关于青春和成长,而秋水成长中的关键人物是初恋,初恋是诗意的触发点,有初恋在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美好,与初恋相处的细节也是诗意的,当然,细节中表现的诗意不只与初恋有关,在后来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樱花树下的浪漫、在自助餐厅里吃三文鱼等等。

(一)古诗词的化用

由于“幼功深厚”,冯唐在语言运用方面可谓驾轻就熟,他能在前一秒“市井无赖”,后一秒化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这样多变的语言风格才让冯唐的语言俗而不恶,媚而不淫。他尤其擅长化用传统古典诗词的意象,优美、多情、含蓄,书卷气浓厚,才子气扑面。不同的语言风格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如果说老妈是豪放派,那么朱裳就是婉约派。

少年时代的秋水是那么的迷恋朱裳,有朱裳在的地方,语言都变的抒情,暧昧,温暖,美好了,“朱裳在,有两三里垂柳堤岸就够了。‘行到关情处’便是走到动情处了。手不必碰,眼不必交,只需两个人慢慢走就好了。有些心思,想不清,分不明,就像这酿在春光中的柳絮。有些心思也不必说出口,也不必想清楚,好在有柳絮。柳絮会带着柳絮一样的心思到她的身边去的,让她一样地心乱、心烦,一样的不明白。”[9 ](P86)古诗词的意象,在这里化用的恰到好处,初恋朦胧的感觉与情绪,表现的一览无余。这样的语言,让读者抽离故事本身,享受阅读的快感。

人有百面,遇到不同的人会激发不同的面,而在朱裳面前的秋水,永远是那个单纯,本真的十七八岁的少年。每当朱裳出现的时候,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在我的感觉里,朱裳是唯一一个能在两个世界里出现的女孩。如果走过窗上蒙蒙的水雾,朱裳便是那瓣最大的粉色花瓣上睡得最熟的小姑娘。如果跨过千年时光的浅流,朱裳便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那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 [2](P79)在这样温柔、细腻的语言里将秋水面对初恋的纯纯的喜欢和想要一辈子耗在一起的简单念想浑然的展现出来了。

(二)意义丰富的名字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形象,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大多从人物入手,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活动等等。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许多人物的姓名也是有深刻含义的。有个文学界的小笑话说,在建国初期,外国文学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最喜欢看的外国名著是《红与黑》,问其原因,是因为主人公“于连”的名字最好记,跟中国人一样。鲁迅先生也认为给作品中的人物起一个称号或是诨名都不是容易的事 “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才能的” [10]。鲁迅作品中的名字大多有其深意,比如“阿Q”、“华老栓”、“夏瑜”“孔乙己”等等。文学作品中取得好的名字,会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在“万物生长三部曲”中,人物的名字很有特点,秋水,显然有庄子《秋水》篇的探索万物的神韵。符合人物性格又与文本的中心思想青春与成长密切相关。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写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中国七八十年代保家卫国思想盛行,所以他的小伙伴们都有一个坚强伟岸的名字,比如孔建国、刘京伟、张国栋和桑保疆,而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一个略含诗意,而又不失传统的名字,比如朱裳、翠儿。

在《万物生长》和《北京北京》中,秋水来到了医学院,加之他深厚古文内功,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也略显古典和朴实:厚朴、黄芪、辛夷和杜仲,均为植物和中药,并且有极大的医学价值,与医学息息相关,而女生,则都相对有一个柔媚和美好的名字,比如女神“小红烧肉”肖月、女强人柳青、厚朴的女朋友娟儿,同学甘妍等等。

从这些名字可以联想到,男生在这里是坚强的盾墙,顶天立地,救死扶伤,而女生则是千姿百态的花朵,点缀其间,阴阳互补,和谐共生。

(三)变化、重复的意象

古人在写诗作文的时候,表达感情的方法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常常借用各种意象来抒发心中情感,渐渐地古文中的一些意象有了自己特定的含义,沿用至今。 “杨柳”寓意“离别”、“鸿雁”代表“思乡”、“斜阳”感染“凄凉”、“红豆”为“相思”。在“万物生长三部曲”中饱含深意的意象也有许多。秋水读了很多书,十一岁就花五十八块钱买了二十八本一套的《全唐诗》,他是垂杨柳唯一的念书人,他的书一直码到了他家房子的屋顶。他读《逍遥游》、《游侠列传》、《资治通鉴》,读毛姆、亨利·米勒、菲利普·罗斯,在他读的所有书中,司马迁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既羡慕司马迁的才气,又暗自叹息司马迁的遭遇,还嫉妒有才又有材还娶了传奇人物朱裳妈妈的朱裳爸爸,赞成汉武帝阉了司马迁。

冯唐的小说里,化用了太多的意象,他的小说本身,以时间为发展的主线轴,意象是点缀其间的闪光点,情节似乎排在故事的发展之外。有人说冯唐的小说写得像随笔,写着写着,忽然就跳脱原来的内容,转到其他的人、事、物上了,就像是中学时学习写作文的“夹叙夹议”,而冯唐的“夹叙夹议”的内容往往比正文更多。有些人说冯唐这种写法是没有写作技巧,太过信马由缰,而我认为这正是冯唐遵循内心的还原本意而已。

老柴的《悲怆》是秋水对初恋的怀念,在难得无人的宿舍听,在自己的小屋里听,在想念初恋的时刻自己在脑子里回放。

《汉书·律历志》记载:“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七”在“万物生长三部曲”里意义丰富,被反复运用。小红与兽哥哥的七次、兽哥哥在1997年的新年送给小红七种液体、素女七式、秋水一个人坐在东单三条和东单北大街交会处的马路牙子上抽了七支香烟、还有顾明送给小红的七种固体。一周七天,周而复始。

在秋水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之外,酒是另一个对他影响极大的东西。小时候,和刘京伟、张国栋设法买酒给老流氓孔建国为了听他讲那些他们不曾经历的牛逼经历;长大后,喝酒是一种生理需要,和喝水一样重要,啤酒、白酒、红酒。喝酒是一种发泄,可以忘记一切,满足的是成长过程中那些不能被满足的精神空虚。

“万物生长三部曲”中多次出现同一意象,不仅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更符合冯唐真实的记录“还原状态”。思想是不受控制的,人会在不同的场合被不同的事物提醒同一个回忆。秋水多次提到刘京伟的“一米七八,一头长发”,怀念与讽刺并存;与女友数着樱花瓣犯坏,俏皮与情调同在。相同的意象,类似的场景,人们总是在怀念,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

三 细节之神

有人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我想冯唐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他认为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核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是,往往被某一个细节击中心底的柔软,激起共鸣。

中外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细节数不胜数,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吝啬鬼,临死时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瞑目;在遥远的西方也有一个吝啬鬼,为了金子死而无憾。读者在阅读着栩栩如生的描写,似乎严生和葛朗台就在眼前。爱因斯坦说:神存在细节之中。冯唐希望在他的小说里,为读者创造独特的神。

男孩子的成长与无奈也是那般的有趣:胡须长出来、脸上的疥包涌出来、身体疯长、裤子短了一截;第一次梦遗、第一次心动、第一次与初恋约会,在体验生命的惊喜与感动中,从来不缺乏的是对事物微妙改变中的精细的感受力。

冯唐对于作品中细节的描写,大多是最平常的生活场景,以吃饭场景居多。在北京燕雀楼的大酒中,酒瓶、桌子、一次性桌布、五香煮小田螺和花生、厚朴的裤子以及胡同里的公告厕所,让读者似乎也跟随着他们喝了一顿大酒,醉了又醒了。在医学院的秋水、小红、小白和辛夷,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于是他们组团吃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比如他们在四川大厦吃三文鱼,在这里,吃饭仿佛也是一场精心筹划的伏击战,分工合作,智勇双全,所以他们能吃到最多的新鲜的三文鱼。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7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