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18 18:26: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 class”)。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将一半课堂时间用于教师的知识讲授,一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式学习。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因此一经推广,便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当前唯一具有中国原创性质的本土化的新兴课堂教学模式。但该课程推广层面目前主要以大学为主,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不多。
其实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相似之处,众多的心理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指出: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具备了抽象概括性,逐渐地形成辩证思维。但是这种高级思维发展阶段,高中阶段不能完全成熟,会延伸到大学阶段乃至更长。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具体体现在他们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观点。当然,高中生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与传统教学而言,讨论相对讲授更能很好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分课堂教学理论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观点。
通过对对分课堂相关书籍文献的学习,了解对分课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等。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2~1.20 确定选题,和指导教师讨论选题,明确要完成的任务。
1.21~3.15 查阅并整理资料,撰写、修改和上传开题报告。
3.16~4.30 提交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初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7.3
2. 陈家胜. 高中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10).
3. 刘兰贵. 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 学周刊, 2015(16):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