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教育技术学 > 正文

教学视频讲解者角色设定与观看者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毕业论文

 2020-04-10 16:43:37  

摘 要

如今,教学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讲解者形象也在教学视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给教学设计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讲解者角色应该如何设定?观察学习理论假定了学习者和讲解者年龄和性别上的相似性可以促进讲解者的效力,但是研究发现却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为了探讨教学视频中讲解者年龄和性别的不同是否会对观看者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产生差异性影响,研究设置了男性年长讲解者、男性平辈讲解者、女性年长讲解者和女性平辈讲解者四组角色设定,进行实证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视频中讲解者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对观看者自我效能感没有差异性的影响;讲解者性别对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女性讲解者组的学习效果优于男性讲解者组;讲解者的年龄对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习效果;讲解者角色;教学视频

Abstract

Nowadays, teaching video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The image of interpreter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eaching videos.For teaching designers,there is a new question:which kind of interpreters is better? Model-observer similarity hypothesis postulates that the similarity between learners and instructors in age and gender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Findings have been mixed.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ge and gender of the models in the video will affect the learners’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the study set up four groups’ male elders, male peers, female elders and female peers as interpreters to compare students’ self efficacy and learning results.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o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learners’ self-efficacy between the sex and gender of the instructors.Futhermore,the participants who observed a female model outperformed those who observed a male model.In addition, the age of the models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self-efficacy;learning performance;video modeling examples;teaching video

目 录

摘 要 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 文献综述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4

2.1 概念界定 4

2.1.1教学视频 4

2.1.2讲解者角色 4

2.2 理论基础 4

2.2.1观察学习理论 4

2.2.2自我效能感理论 5

第3章 研究设计 6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

3.1.1研究目的 6

3.1.2研究假设 6

3.2 研究内容 6

3.3 研究方法 7

3.3.1文献研究法 7

3.3.2实验研究法 7

3.3.3问卷调查法 7

3.4 实验设计 7

3.5 被试征集 8

3.6 测量工具 8

3.6.1学习风格问卷 8

3.6.2先前知识测验 8

3.6.3学习成绩测验 8

3.6.4自我效能感问卷 9

3.7 实验材料 9

3.8 实验流程 10

第4章 数据分析 11

4.1 自我效能感的因子分析 11

4.2 自我效能感整体分析 12

4.2.1自我效能感总体得分情况 12

4.2.2不同性别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14

4.2.3不同年级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14

4.3 讲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观看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5

4.3.1自我效能感前后变化 15

4.3.2讲解者性别、年龄对观看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6

4.3.3讲解者性别和观看者性别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6

4.4 讲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观看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17

4.4.1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 17

4.4.2讲解者性别、年龄对观看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19

4.4.3讲解者性别和观看者性别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0

4.5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20

4.5.1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分析 20

4.5.2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 21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22

5.1 研究结论 22

5.2 结果讨论 22

5.3 不足和展望 23

参考文献 24

附 录 26

附录A:学习风格问卷 26

附录B:自我效能感问卷 27

致 谢 28

第1章 绪论

近年来,教学视频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教师形象在教学视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研究者就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形象展开了研究。本章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总结归纳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建设,我国的教学视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教学视频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教学视频在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教学视频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录屏式、教师讲解式、课堂实录式等,通过对现有的主流网络课程网站上的199门课程的调查发现,有64.3%的教学视频中都出现了教师,可见教师形象在教学视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柯林斯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也有学者指出,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形象能够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分配模式以及认知加工方式,教师形象比学习内容更容易受到关注[1]。说明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形象对观看者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视频的开发人员面临着新的问题:教学视频中讲解者以怎样的角色设定能促进观看者学习;教学视频中讲解者不同的角色设定对观看者能起到怎样的影响。关于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设定对观看者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效能感有怎样的影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有学者研究了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呈现方式[2]、教师形象大小[3]等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但将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与自我效能感结合的研究还很欠缺,国外也有学者对中等教育的学生开展实验,研究了教学视频中讲解者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设定对测试成绩、自我效能感和感知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4][5],但并未区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教学视频中讲解者的选择对于观看者的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讲解者的性别,年龄都会对观看者的心理和学习状态产生影响。讲解者的角色设定是否会影响观看者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效能感,以及是否会因为观看者的差异和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着眼于讲解者的性别、年龄这两个要素,以被试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为调节变量,考察讲解者角色设定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对视频制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在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角色设定对观看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来探索教学视频中讲解者角色设定与观看者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在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实验数据,关注观看者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因素探究教学视频中讲解者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期能够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教学视频设计理论体系。

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学视频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实践意义。教学视频除了教学设计和画面效果以外,更应重视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后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学设计者在创建教学视频时对于讲解者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过去的教学视频制作基本上是以个人经验和审美风格为出发点,但是缺乏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完善教学视频的设计基准和制作规则,使教学设计者有章可循,提升教学视频的质量,促进观看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1.2 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研究探讨了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王健等研究者比较了有无教师角色呈现的学习材料中学习者的保持测试效果和迁移测试效果,并得出有教师角色呈现的学习材料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要显著比无教师角色呈现的学习材料好的结论[6]。崔岩探究了教学视频中教师角色呈现位置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他将教师角色分别置于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教师形象呈现于画面右上角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能产生积极影响[7]。曹建霞等研究者将教师呈现比例大(39%)、中(28%)、小(8%)三组教学视频对比,研究表明教师呈现比例中等时的社会存在感最低,而教师呈现比例大小对学习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8]。而国内对教学视频中教师角色设定的对学习的影响还鲜有研究,但是有许多学者对传统课堂中教师角色设定对学习的影响已有一定的成果,例如刘宏伟选取天津市五所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师生性别的异同与学生成绩相关性展开了实证研究,发现女生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因为教师性别的不同产生了显著差异,女性教师任教对女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9]。侯大为对部分大学生开展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性别是否存在刻板印象,实验发现大学生更多地将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同性别的学生更喜欢同性别的教师,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10]。综上,教师的角色对学习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学视频讲解者角色设定已有一定的研究。G Ozogul等学者使用动画形象的讲解者角色研究发现女性学生在讲解者性别与自己相同时,表现得更加积极,并且当学生们可以选择讲解者时,更多人愿意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似的讲解者,但是数据表明选择了年长讲解者的学生在远迁移上的成绩更好,选择了不同性别讲解者的学生比选择了相同性别讲解者的学生在远迁移上的成绩更好[11]。TW Liew等学者使用虚拟的教学角色在声音和画面上模仿出平辈讲解者和年长讲解者的形象,研究讲解者年龄对学习者感知能力、态度和学习成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向平辈讲解者学习时更加享受其中,而且女学生更加信赖和倾向于年长讲解者[12]。动画教学的理论成果可以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不能完全等同于真人讲解的情况。Hoogerheide等学者分别研究了对于中等教育中的程序性知识内容,教学视频中讲解者性别和年龄专业性的不同角色设定对观看者测试成绩、心理努力、自我效能感和感知能力、学习判断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性别上,讲解者性别对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但男性学生比女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13],在年龄和专业性上,观看了年长讲解者的学生学习成绩更高,讲解者专业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讲解者的年龄和专业水平对自我效能感没有明显影响[14]。Hoogerheide的研究着眼于中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而学生群体的属性和知识类型的不同,可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综上所述,学生使用教学视频学习时,讲解者角色设定对观看者的影响仍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本章对关键概念“教学视频”以及“讲解者角色”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相关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所有视频资源均可以统称为教学视频[15]。狭义上来说,教学视频是按照教学大纲编排内容,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过技术手段整合成视频形式,最终会发布给学习者用于学习知识的这一类视频资源[16]。本研究中涉及的教学视频为有真人教师形象存在的以视频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

2.1.2讲解者角色

承担一种社会角色,便意味着承担他人对这种角色的期望,讲解者作为一种角色,会按照社会期望做出相应的行为,在教学视频中以声音、形象等形式,与观看者产生互动,人们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期望,于是观看者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本研究中讲解者的角色设定为性别和年龄上的设定,将讲解者分为四类:男性年长讲解者、男性平辈讲解者、女性年长讲解者和女性平辈讲解者。

2.2 理论基础

2.2.1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由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考察和研究过人的行为后提出的概念,在他看来,动作的模仿、语言的掌握、态度的明确和人格的养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因此观察学习也称作替代学习,但是这里的观察不等同于模仿,模仿是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是复杂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理论中假设榜样形象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观看者认同榜样,那么观看者看到榜样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后他们会相信自己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而且观看者会更喜欢并投入更多的注意在他们认为与自己更相似的榜样身上。尤其当观看者对于要处理的任务感到陌生时,榜样和观看者间更高程度的相似,能促进产生更多的学习认知成果并增强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

榜样与观看者的相似性可以体现在性别、年龄等方面,而且性别基本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在产生相互作用时,性别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在性别对学习的影响这一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结论。至于榜样的年龄,观察学习理论假设观看者将会从年龄相近的榜样身上受益更多。然而这种假设没有得到一致的认证,一些研究表明观看同辈讲解后比观看年长者的讲解后受到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却显示两者并没有差别,而也有研究表明年长者的影响力更大。

总而言之,在教学内容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性别和年龄上与讲解者相似是否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讲解者的性别和年龄是独立影响学习成果,还是由两者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不明确的。

2.2.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估[17]。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分成三个方面: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领域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学习历史时的自我效能感,这属于领域效能感。

个体往往通过四种途径获得自我效能感:第一是个人以往的成败经验,通常情况下,过往的成功经验能够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提高效能期望,相反,失败的经历会使人有挫败感,降低效能期望,这点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第二是替代经验,有些时候,人们的效能期望并不是由自身产生,而是来自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其中的关键线索是观察者与榜样的相似性,相似的榜样能够对观察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三是言语劝说,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信念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积极的、具有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能产生有效的影响。第四是生理唤醒水平,当人们所处的环境是适宜平和的,不受到厌恶刺激干扰时,更想要渴望成功,个体在面对某一活动时,紧张的身体信号和强烈的精神反应通常会干扰个体的表现,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chunk将学习成绩分为基本技能、学业执行情况和标准化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三者的关系,发现自我效能感对这三个指标都有影响,并得出结论: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学习成绩。白晓旭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成绩有显著印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18]。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学习动机更强,对学习结果能够正确归因,拥有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面临困难时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行为更加自律。

第3章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实证研究,本章主要围绕研究的目的与假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实验中需要做的准备和实验流程等方面详细地介绍本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在对先前研究成果足够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视频讲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不同的角色设定与观看者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找出更能提升观看者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学习的教师角色设定,提高教学视频的效用,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参考。

3.1.2研究假设

在已有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平辈讲解者组的自我效能感要优于年长讲解者组。

H2:平辈讲解者组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年长讲解者组。

H3:当讲解者的性别与观看者性别相同时,观看者的自我效能感更强。

H4:当讲解者的性别与观看者性别相同时,观看者的学习效果更好。

3.2 研究内容

(1)国内外教学视频讲解者角色设定的研究现状。

观看网络课程,从整体上把握现有教学视频的形式及讲解者角色设定情况。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在教学视频中不同的讲解者角色设定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