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文献综述
2021-12-18 22:51:30
全文总字数:2133字
文献综述
- 前言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阿尔芒)与一位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玛格丽特)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在传统的道德观念里,与人通奸或是青楼女子都是有伤大雅的形象。但是,似乎小仲马有意打破这一观念,并将妓女作为了主角。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茶花女》。本文将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茶花女》的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最终命运。
-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1848年《茶花女》发表后,小仲马一举成名,取得了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1852年,小仲马又把《茶花女》改编成了戏剧。1853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观看了戏剧后备受感动,仅历时6周便将《茶花女》改编成歌剧。因男、女主角表现不佳,歌剧演出屡遭失败。两年后,威尔第重新选角,歌剧立即轰动,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茶花女》首次将一位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亚历山德拉·维特拉弗的《十九世纪巴黎妓女回忆录》,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茶花女》的时代背景,让读者从故事情节中产生共鸣。克里斯蒂娜·约翰逊在《lt;茶花女gt;对社会关于堕落女人看法的影响》中谈到:“《茶花女》中队玛格丽特富有争议性描述,将公众对lsquo;堕落的女人rsquo;的浪漫主义观点转变为更现实的视角,使他们认识到lsquo;堕落女人rsquo;的人性。”此外,国外学者还从叙事结构、文学伦理学、人道主义、女性主义等方面对《茶花女》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茶花女》问世后,世界各地的学者争相翻译。据林大成《林纾译lt;巴黎茶花女遗事gt;》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林纾和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后初次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一经出版即轰动全中国。彼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许多人认为这是渲染妓女生活、不堪入目;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爱的追求,为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所打动。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自21世纪起,对于玛格丽特人物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化。张丽芬的《无辜的妇女罪恶的社会——从茶花女、陈白露谈起》认为,小仲马挖出了玛格丽特被卑贱声名掩埋着的最美好的心灵,她敢于反抗、敢于追求。付妍的《lt;茶花女gt;中玛格丽特形象的马斯洛式解读》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解读,重点分析玛格丽特在残酷的社会几乎剥夺了她所有得以满足基本需求的权利的情形下依然追求真爱,在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彰显着自己的高贵与价值。还有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茶花女》的小说、电影、歌剧作出了比较研究。然而对比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存在局限,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拓展。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主义思想并进行相关研究。谢红秀认为,小说通过玛格丽特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她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支撑,以女性形象为研究核心,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女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探究了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为争取女性权利而进行的抗争。禹亚芬以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大背景为前提,对小说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专门研究小说《茶花女》女权主义思想的文献与其他研究角度的文献相比并不算多,大多数学者都是在研究人物和主题时才会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