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Mulan文献综述
2021-12-27 22:12:53
全文总字数:5931字
On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 Cas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Mulan
文献综述
- 引言
自21世纪初应运而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同时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且与时俱进的交叉研究,为众多学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又一宏观译论下的新视角、新维度、新思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西方解读”的现象愈发多见。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如何高质量译制一部以中国元素、西方视角为主,并部分交融西方文化的电影的字幕,远超其表面所体现的“文化反刍”意义,更是一种文化还原。
- 研究背景
2.1生态翻译学理论
胡庚申(2001;2004)首次提出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理论,标志着生态翻译理论的诞生。Krohne(2001)指出生态学作为奠基于整体主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无疑对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定下了生态翻译学研究“整体综合”的发展基向,于是衍生出了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Cronin(2003)首次提出“生态翻译”这一概念。Phillipson(2006)提出译者必须保持不同语言间的生态平衡。以上研究均推动了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成熟。而后,胡庚申(2009)针对研究的局限和缺失,进一步阐释了未来发展趋向,使得其得到充分发展。
Dollerup(2007)对该理论做出高度评价,称其提出具有极高的创新及前瞻性意义,是对翻译理论领域的开拓。他(2011)还认为生态翻译学是独立于欧洲语境之外的原创翻译理论。Gousty(2011)指出生态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将有助于提高国际科技项目的翻译质量。McNaught(2012)运用该理论阐述了新生态批评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与环境主义的关系。
总而言之,该理论的特性决定了研究者可以立足生态翻译系统整体,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特定的翻译现象进行新的阐释,研究切入点颇广,故发展至今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研究中。
2.2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