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文学教育类 > 英语 > 正文

圣哲罗姆誓言提案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11 20:13:21  

The Translator . Volume 7, Number 2 (2001), 139-154 ISBN 1-900650-50-9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

ANDREW CHESTERMAN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Four current models of translation ethic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the ideas of representation, service, communication and norms.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all these models: they are in several respects incompatible, and have different ranges of applic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herefore offered based on Alasdair MacIntyrersquo;s ideas about virtues and the deontic force of excellence in a social practice. This leads to a fifth possible model, an ethic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comparable with Maria Tymoczkorsquo;s suggestion that translation is a commissive act. At the centre of such a model there might be an official oath, comparable to the Hyppocratic Oath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 end with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 for translators.

In the Hopi Indian culture, the Spider Grandmother is the mythical figure who oversees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 She gave two basic ethical rules, not just to Hopis but to all humanity. “She said, lsquo;Donrsquo;t go around hurting each other,rsquo; and she said, lsquo;Try to understand thingsrsquo;” (Heat-Moon1984:187).

These two ethical principles – one negative and one positive – may take us a long way toward an ethics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first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and then offers an alternative proposal.

1. Four current models of translation ethics

I will start by crystallizing the multiplicity of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ethics into four basic models. There are overlaps between some aspects of these models, but I will mostly disregard them here.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This model of translation ethics goes way back to the ideal of the faithful interpreter, and to the translation of sacred texts. The ethical imperative is to represent the source text, or the source authorrsquo;s intention, accurately, without adding, omitting or changing anything. A 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 of this ethic is to be found in the EU translation services: political reasons dictate that EU documents in whatever official EU language are legally equivalent to any other language version, perfect representatives of each other, and that no single version is privileged as a source text, in theory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EU translation situation, see Koskinen 2000a).

Another line of inheritance of this ethic has to do with the long tradition of representing the Other, the relation with alterity. It comes to the fore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German Romantic movement and in subseque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stressing the value of allowing the Other to appear in its own light, without being domesticated: cf. the general arguments of Schleiermacher, Berman (e.g. 1984) and Venuti (e.g. 1995). These theoretical positions stress that every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and inevitably incorporates difference. The translator rsquo; s ethical dilemma is then how to choose and transmit a good – or the best – interpretation. To represent is to interpret.

If a translation misrepresents the Other, the result may be a prejudiced, biased, ideologically suspect version, which has unethical consequences for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relations. An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thus highlights the values of fidelity and truth: the translator must represent the source text, or source author rsquo; s intention, or even the source culture, faithfully and truly, like a good mirror. So-called lsquo; abusive fidelity rsquo; (Lewis 1985) allows the Other to appear as Other, as different, in a foreignizing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Postmodern approaches problematize the possibility of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and stress the ambivalen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nd cultures (see, for example, Koskinen 2000b), but here too the central ethical problem is fundamentally one of representation, of something lsquo; standing for rsquo; something else. In this sense, the representation model of ethics is actually a semiotic one: a translation is a sign of the original.

Ethics of service.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as a commercial service, performed for a client. This is the kind of ethics that underlies (usually implicitly) much of the thinking on function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hose of Holz-M auml; ntt auml; ri (1984)and the Skopos theorists. A translator is deemed to act ethically if the translation complies with the instructions set by the client and fulfills the aim of the translation as set by the client and accepted or negotiated by the translator. A prime quality of good translator-servants is thus loyalty; they are loyal above all to the client, but also to the target readers and to the original writer (cf. Nord 1991:29). They are also efficient (they do not waste time or money – especially the client rsquo; s), and perhaps also as invisible as possible.They provide a commercial service, and clients expect value for money. An ethics of service also underlines the value of time, of meeting deadlines, etc.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This general model of ethics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during the late 20th century, for example in the work of Levinas. Here the emphasis is not on representing the Other but o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To recognize the Other as a lsquo; subject rsquo; , with whom one can in-deed communicate, is a primary ethical act, for Levinas, because this step takes you out of your own ego-confined world (for an accessible but very brief introduction to Levinas, see Melby 1995:119f.; see also Levinas 1982,1987). In translation theory, the focus is naturally on communicating across linguistic or cultural boundaries.

A recent contribution that highlights the ethical aspects of such communication is that of Pym (1997, 2000; for a detailed critique see Koskinen 2000b). F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圣哲罗姆誓言提案

摘要:本文基于再现,服务,交际和规范的思想提出四大翻译伦理模式。但这四大模式都存在一定问题:即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不兼容的,且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因此,基于阿拉斯代尔· 麦金泰尔的社会道德和个人美德论,本文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即催生了第五大模式——承诺的伦理,与玛丽亚·提莫志克(Maria Tymoczko)所认为的翻译即是一种承诺行为异曲同工。参考医学界的希波拉克誓言,本人也在最后提出了圣哲罗姆誓言提案,作为译者参考这一模式时的核心官方誓言。

在印度霍皮族文化中,蜘蛛祖母是监督人类精神发展的神话人物。她提出了两项基本的伦理规则:1.不要互相伤害;2.要试着去理解事情。这些不仅仅适用于霍皮斯,还适用于全人类。(Heat-Moon 1984:187)

只参考这两个或肯定或否定的伦理原则,还不能得出所谓的翻译伦理。故本文将首先对现有理论作出分析,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1.现有四种翻译伦理模式

本人首先把多样化的翻译伦理观念具化成四个基本模式,且对于这些模式的存在重叠的某些方面在分析的时候会有所忽略。

再现伦理。这种翻译伦理模式可以追溯到理想状态的忠实译者和类似宗教等神圣文本的翻译。这一伦理的必要性在于准确再现原文本或原作者的意图,而不添加,省略或改变任何东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当代欧盟翻译服务的标准中找到根据: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欧盟规定所有欧盟文件的法定语言版本在法律上与任何其他语言版本相当,可完全参考,不存在优于其他版本的原文本(关于欧盟翻译情况的详细讨论,见Koskinen 2000a)。

从他异性关系看,再现伦理的另一条继承线与再现他者文化的长期传统有关。这一点最初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中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理论文献中,强调了允许文化中的“他者”展现出其价值,而不被同化:与施赖尔马赫 (Schleiermacher),贝曼(Berman)(例如1984)和韦努蒂(Venuti)(例如1995)的主要论点不谋而合。这些理论立场强调,每一个翻译都是一种新的解释,难免存在差异。翻译者的伦理困境是如何选择和传递一个好的或最好的解释。所谓再现就是解释。

如果翻译歪曲了他者文化,就可能会带来偏见,比如对文化交际间看法和关系的非职业化表述,就会降低译文的可信度。再现伦理强调忠实和真实的价值观:翻译者必须忠于原文本和原作者的意图,甚至原语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所谓的“滥用忠诚”(Lewis 1985)允许“他者文化”以异化或少数化的翻译方法展现文化的异他性。后现代方法提出绝对忠实再现存在问题,并强调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矛盾(参见Koskinen 2000b),这也是再现伦理内容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否真的能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 从这个角度来说,再现的伦理模式实际上有记号语言学的特点:一个新的译本是原文本的新符号。

服务伦理。是基于翻译作为商业服务的概念所提出的一种专为客户而设的非常特别的伦理。该伦理是建立在对Holz-Mauml;nttauml;ri(1984)和目的论家的翻译功能模型而提出的。如果翻译符合客户本人或译者与客户商定的要求,那么可以说译者是遵循伦理的。一个好的译者首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忠诚;他们要完全忠于客户,也要对目标读者和原作者忠诚(参见纳德 1991:29)。他们的翻译工作是很高效的(旨在不浪费客户的时间和金钱),也可能是看不见的。他们提供商业服务,客户期望物有所值。服务伦理也强调时间价值,存在截止日期等。

交际伦理。这一伦理模式在20世纪后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列维纳斯的研究。这一伦理的重点不在于再现“他者”而是与他者文化沟通。认识他者作为一个能与之进行沟通的“主体”,是其中主要的伦理行为。用列维纳斯的话来说,因为这一步让译者不再进行自我约束(详见列维纳斯另一个可搜到的简短介绍,Melby 1995:119f;Levinas 1982,1987)。在翻译理论中,重点自然就是跨语言或文化界限进行沟通。

皮姆在最近的文献中强调了这类交流中的伦理因素(1997年,2000年;)。对于皮姆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从合作中获得的互惠互利,翻译的伦理目标是进一步促进“其他”各方之间的跨文化合作。因此,译者的存在就是以这种方式优化这种合作。 (皮姆说,一个好的译者可能会想,有时候相比翻译,还是推荐一些其他对沟通更有帮助的方法,比如学习其他语言。)从这个角度看,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而不仅仅体现在译者对原文本及文化或目标文本及文化上,一个好的译者的职业性主要就体现在忠诚度上。对于皮姆来说,翻译过程中由客户或翻译者产生的投资不应超过所产生的最终互惠关系 - 他的立场类似于服务伦理所强调的。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好的翻译就像是一个调解人,旨在实现跨文化理解。了解什么?最终双方之间达成的理解。但这是通过了解文本,信息,迹象,意图,意义等来实现的。这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雷区,关于这方面我不会文中赘述,但是关于翻译,我们会做如下的理解:理解翻译意味着达到与作者和翻译者(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客户)的交际意图兼容的解释,使其某种程度上足以实现给定目的。

规范伦理。这种翻译伦理模式是在描述性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中明确地或隐含地出现的。在图里(例如1995)之后,描述性翻译报告研究了确定或影响翻译成果和接收度的规范。这些规范说明可接受的翻译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因此,规范主要表现在目标文化中,当时那种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翻译。这些规范在特定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因为它们似乎服务于普遍的价值观,包括真理和信任等伦理价值观(见Chesterman 1997:169f。)。因此,道德上的行为意味着按照规范行事,这样就不会让读者或客户感到惊讶。

任何没有满足这些期待的翻译 ,例如,一个明显比读者所期望的更直白翻译,或者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倾斜,或被简化或广泛适应的翻译应该相应地事先表态,例如序言。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信任:如果译者以可预见的,规范的方式翻译,那么个人就更容易得到认同,这在整个行业也是如此。

2.问题

关于翻译伦理研究,目前仍有几个亟待解决的原因。一个是可用模式之间缺乏兼容性。上述四个模型中的每一个都突出了不同的伦理价值观:真相(再现),忠诚(服务),理解(沟通),信任(基于规范)。某些价值观是否高于其他的?在某种意义上,某一价值观可能依赖或促进另一种价值观,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是的”。说真话的人比那些说谎话的人更有可能被信任。忠诚的人也可能被对方所信任。(但不一定是外人,事实上,外人可能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真相和信任可能会促进理解。然而,没有一个模型非常清楚地阐释在价值观(或忠诚度)冲突的情况下什么是适当的道德行为。在什么理由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个模式在某个时候是适当的,而别的情况我们可以再选别的模式?这样的解决方案本身符合伦理吗?

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限制:一些模式已被更多地应用于文学或圣经翻译,其他模型被应用于技术或行政翻译。再现模式容易受到关于不可能完全真实表述,原文和翻译的相对状态和完美等价仅是错觉的论证。如何应用于需要彻底改写或改编文本的翻译任务?对于一些学者来说,再现模式似乎是论证伦理问题的唯一的角度(例如,Lane-Mercier 1997)。

服务模式强调译者的专业知识,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参与度降到最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自主权。甚至可以说,它可以养成我们作为雇佣军温和和被动的态度。如何调用自由翻译工作者来翻译前卫的意大利诗人的作品?

交际模式因为涵盖很多与客户和读者相关的跨文化关系方面的因素,则对译者的责任要求也更多。假设跨文化的理解和合作是成功的,但是明显地促进了没有达到伦理上的要求,例如任务是翻译制作廉价长钉炸弹的指令呢?这也是译者的责任吗?如何将传播伦理适用于欧盟一些不以可读性为目的存在,而只是为了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以其他语言呈现的文件呢?

规范模式似乎过于保守,暗示着改变或改进的可能性;但规范确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间或翻译行为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翻译人员甚至可能根据客户的要求,寻求让读者惊讶的译法,挑战他们的期望,并希望通过不设警告序言来加强这一效果?另一个困难是不同的模式集中在不同层次的道德上。基于规范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模式主要在微观层面上运作,涉及翻译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其他模式更符合宏观伦理层面,是面向翻译与更广泛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决定翻译者的道德责任在哪里停止,或者是否要停止?译者对他们的译文负责,但是他们又能多大程度上对这些话可能产生的影响负责?对哪些读者的影响?毕竟,读者可能不是预期的读者;下一代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个词语产生不同的反应。过去几年来,许多学者指出了翻译决策的更广泛的文化和思想意义。我们如何定义翻译责任的限制?

世界对翻译的责任是什么?这个方面也可能被认为属于翻译和翻译行为的一般伦理(参见例如教科文组织的“内罗毕建议书”)。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不会深入这个主题。

我们的四个模式在他们所支持的基本道德伦理方面也有差异。服务和规范模式既是契约伦理的例子。也就是说,这里的伦理决定是基于以前的协议,合同,期望,明确或内在的;因为违反规范或合同,不道德的决定被批评。所以我这样做是因为这是规范,因为这是服务提供商应该行为的方式,这是翻译说明所说的。另一方面,演讲,特别是传播模式是功利主义伦理的例子,这是基于道德可预测的结果;不道德的决定可能因为不理想的结果而受到批评。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促进沟通,或改善跨文化关系,影响读者。

对清晰度的价值判断不一可以算是对伦理模式不兼容这一问题的很好的例证。对于许多翻译者来说,清晰度是他们寻求在工作中推广的道德价值。包括许多理论家,甚至翻译服务管理员也认同这一点。例如,参见欧盟当前的“为雾而战”活动,旨在促进原始文件和翻译中的清晰度。不清楚的是被认为背叛了对读者的忠诚,也被认为是希望读者不得不承认翻译的客户。波普尔(1945/1962:308)甚至认为,清晰度是所有理性交流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不可能存在。但是清晰度是什么意思?

我们不同的伦理模式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在再现模式中,清晰度意味着透明度:翻译应该使原文意思明确,“他者”明确存在,不变形。这通常会导致某种异化翻译。另一方面,如果所需再现是作者的意图而不是原文本,那么这个意图应该是透明可见的,结果可能是一个驯化翻译。回到镜子的隐喻,清晰度意味着镜子必须清洁而不扭曲,反映出需要反映的意图。

在服务和交际模式中,清晰度被解释为可访问性。这体现在文本及其含义,信息和作者的意图有多容易被读者理解。从这个角度,所谓好翻译一定是容易被理解的,无需读者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清晰程度影响翻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翻译和原创。

在基于规范的模式中,清晰度与目标文化期望相关:所要求的清晰度的形式和程度取决于这些期望。一般的交流原则通常将清晰度解释为“直接性”,即没有诸如讽刺或低估的特征。这些评论家当时指责格里斯或莱切,例如,将西方新教话语价值观纳入共同体。不过我们的道德模式似乎都没有把这个观点解释清楚一些。实际上,规范模式与此不同。这个模式说:要按照你的读者所期待的那样清楚,换句话说,不要太清楚,你的文字对于你想读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该模式强调,清晰度价值的实现是具有上下文约束力的,也是文化约束的。

总而言之,这四种模式都是相对片面的。 每个都只涵盖了一般的翻译伦理领域的一部分,每个似乎都不足以适应自己的翻译。 也许我们应该回到起步,重新开始。 以下部分探讨了翻译伦理的另一种分析模式。

3.精益求精

我们可能从美德开始,而不是价值观。这是哲学家阿拉斯戴维·麦金太尔(1981)所采取的立场,他认为有趣的是反对建立价值观或者权利的一般道德观念,因为价值观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缺乏对一种权利进行优先考虑的合理方式。 麦金太尔的建议是回到“德”的概念,他在社会角色方面进行分析。反过来,社会角色也嵌入在社会实践中,他的想法似乎与任何为职业建立伦理道德的尝试高度相关。

麦金太尔对如下的做法进行了定义(不一定被承认,但很清楚):

通过“实践”,我将定义一切简单和复杂形式建立的社会化人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该过程中实现的内在利益是这些有高要求标准的活动的最高标准,旨在实现人员的精妙安排,对所涉及的目的和利益进行了系统的扩展。 (1981:175)

更详细来看,关键在于把合作融进人类活动,追求精妙。我们可以说,实践是一种合作活动。麦金太尔把它分成足球,象棋,建筑,农业,物理,医学,绘画,音乐和政治。这样一来,所有活动都涉及到人际关系。

在实践中,本身就有一种满足感(麦金太尔称之为“内部利益”),远离任何外部效益。进入实践意味着与其历史和传统及其当代从业者形成关系。这也意味着接受现行(至少最初)的高标准的权威,并努力实现他们,甚至超越他们。实现这一卓越不仅丰富了有关人员,也丰富了整个社区。粗略地说,一种美德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获得性的人类素质,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实践中追求卓越(MacIntyre 1981:178)。这种美德包括可信赖,真实,公平,勇于冒险照顾别人。除了美德之外,做法还涉及纯粹的技术技能。他们需要机构来支持他们。

这个观点如何帮助我们寻找翻译的职业道德?有人会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因为它似乎没有垄断价值目标,而不是其他群体所共有的价值目标(比较医学,健康的价值目标,法律,正义) ;为人类成长而教,警方为安全)(Airaksinen 1991/1993)。毕竟,外交官和语言教师也有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价值观。但翻译显然是一种习惯。因此,它是合作的,涉及技术技能,越来越制度化,并通过质量控制体系和招聘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寻求自己的改进。其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和限制其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其限制认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40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