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06 21:52:13
全文总字数:390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对第三方物流进行swot分析,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spss分析。采用图表法,例举法等方法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第三方企业提供发展策略。
论文目录如下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
在电子商务物流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对应的关键词。分析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环节。研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相关优化策略。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电子商务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查阅资料。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了解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4. 参考文献
[1]蔡振标. 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问题[J]. 河北企业, 2016(11):48-49.[2]李亚.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 消费导刊, 2018(21):78-78.[3]杨焕. 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 延安大学, 2014.[4]薄瑞华. 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 沈阳理工大学, 2016. [5]雷鸣. 第三方物流企业个性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浙江理工学.2013.[6]沈王仙子.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33(08):169-171 181. [7]温平川,罗嘉.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4):5-6. [8]俞义.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03):83-84. [9]何慧,胡小红.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部地区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8(22):38 80. [10]尚盈盈.浅谈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01):42-43.[11]曹淑艳,安然,李昊彤.基于SWOT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研究[J].电子商务,2016[12]安然.基于SWOT理论的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4):95-96. [13]千有美. 中国境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14]苏宇建.中国振华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S1):206-208.[15]欧阳强国,程肖冰,王道平.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及方向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1):86-90. [16]代文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7(01):60-62.[17]喜崇彬. 浙江网仓电商第三方物流的进化之路[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5, 20(1):64-66. [18] Mentzer , Kent . Developing a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scal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9, 20(1):9-32. [19] Aghazadeh Does manufacturing need to make JIT delivery work?[J].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 2004, 27(1/2):27-42.[20]Esper, Turnipseed . The last mile: an examination of effects of online retail delivery strategies on consum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2):177-203.[21]Ramanathan R.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risk and efficien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d customer loyalty in e-commerc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0, 46(6):950-962. [22]Aldin N, Stahre F.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ing channels and logistics platforms––a wholesaler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44(2):27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