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机制下的冷链物流企业减排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4 09:42:44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各国政府、企业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出现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为了缓解气候变化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开始寻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策略。1992年6月,全球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原《公约》基础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上述两个标志着低碳经济到来的里程碑式的文件,确定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减排方向,也奠定了低碳经济中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模式和规则的形成。
在低碳环境下,政府通过规定企业的排放上限来限定碳排放权的初始归属,并且,这种排放权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买卖。这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一种伴随着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交易的无差异商品,其交易范围有着比传统商品更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其交易活动可以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同时,企业不仅关注于注单个生产环节的污染治理,而是要考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减排,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企业会通过协同减排而努力减少最终产品的碳排放,这将会使碳排放权在企业之间具有更大的流通性。
碳排放权的这些特殊性引发了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兴起。自 2008 年至今,全国主要城市已陆续出现碳排放市场,诸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交易项目涉及全国 10 多个省市和地区的企业、机构。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和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我国即将迎来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冷链物流企业具有“大消耗”、“大排放”等特点,严重与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相悖。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碳减排政策及碳交易市场机制,对冷链物流企业碳减排行为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将会为我国减排事业的实际运作中政府、企业行为选择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其进行最优策略选择;从长远看,本文研究在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解和解决我国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刘倩晨[1]对低碳时代的冷链市场及运营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估法,对冷链食品的碳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冷链不同活动环节的碳排放系数,建立了以碳足迹最小以及以考虑碳排放成本的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单级冷链库存模型,得到考虑碳排放成本的多级冷链库存管理的最优策略。张铁山[2]等总结了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将价值工程方法应用到食品冷链物流、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以实现低碳运营等对策与建议。赵红梅[3]构建了环境政策混合治理框架,并将其应用在不同的企业类型中,在环境政策混合治理框架下企业减排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环境政策混合治理框架下同步补贴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减排产生的激励影响。游力[4]构建了冷链物流碳足迹的计算模型,将碳足迹与冷链物流系统网络模型相结合,构建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系统网络模型,对冷链物流碳足迹的计算模型以及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王维国[5]等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低碳决策模仿行为、激励性和惩罚性低碳政策对减排行为的演化影响等问题,建立了低碳政策下高能耗企业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输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两种减排模式。朱潜挺[6]采用演化经济学框架,从分析微观企业主体的行为特征出发,以异质性企业主体创新行为所引发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作为驱动力,通过引入企业行为与产业部门联动的动态演化机制的方法,来构建微观与宏观相耦合的碳交易模型,为即将推行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研究基础。焦建玲[7]等在静态和动态碳减排奖励与惩罚机制下,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群体行为的演化博弈,重点分析了碳配额、碳交易价格、政府监督成本和企业减排投资(减排效果参数)对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影响,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郭晓薇[8]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了价值分析,得出了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低碳运营过程中的改进对象以及提升其价值的策略,通过引入碳税成本与碳交易收益的概念建立了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了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降低碳排放的有效建议。{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基本内容与目标
基本内容:
(1)首先要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深入了解国内外目前碳监管政策,以及发达国家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等;